用松果制作的小发卡、嵌入当归的冰箱贴、小石子和树叶组合的相框画……近日,一批用甘肃宕昌县当地材料加工制作的小手工琳琅满目地出现在了官鹅沟景区的天门、岷江步道等景点,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赏并啧啧称奇。
这些手工作品是由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师生、校友团队暑期前往宕昌县,就地取材、现场手工创作的,团队共8人,跨越近两千公里,以“三色赋能·文创兴旅”为主题,结合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风光,创新设计出120余件特色手工艺品、4款宕昌特色透卡及280张采风明信片。作品构思巧妙,形象逼真,为这座兼具“红色圣地”“千年药乡”“康养福地”美誉的小城注入了青春动能。
“我们的每件作品都呼吸着宕昌的山水,当地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我们创作的原材料。”团队成员王润嫣同学介绍了他们“小手工”的创作内容,官鹅沟的灵山秀水,凝结成姑娘发间一枚雅致的发卡;林间的松果、斑驳的树皮,经过巧思化作小摆件与石头画,自然的呼吸扑面而来;“千年药乡”馈赠的当归、黄芪、党参,悄然嵌入日常的冰箱贴,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欣然相遇……“希望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指尖的创造,记住这片土地独一无二的美。”
要让创意真正“活”起来,必须走到人群中去。团队成员集体化身“宣传员”,在游客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互动点,游客通过社交平台打卡分享眼中的宕昌风情,便能将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创好礼带回家。现场气氛热烈,每一份手工作品都找到了新主人,更有20余件作品更带着温情被赠予天津大学在宕昌县援建的儿童之家。“这些记录着宕昌之美与我们创作点滴的短视频被很多人点赞、转发,短短几日,当地的政务平台、文旅账号增加了大量粉丝关注,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曝光与游客量的增长。”团队成员白锦川同学说。
这不仅是一次创作实践,更是产业火种的播撒。团队指导教师孙媛介绍,他们将持续追踪市场反馈,打磨产品设计,形成一套宕昌设计素材标准库,为当地文创产品开发提供支撑。目前他们正与宕昌文旅投公司对接,努力打造可持续的产业链条,推动这些浸润山水气息的“小手工”,迈向潜力无限的“大产业”,让宕昌深藏的瑰宝,化作看得见的价值,为中国县域文旅的振兴之路,注入天大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