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面临灾害和风险时,具备耐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日益增加,城市“负载”越来越重,加上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对城市的“安全韧性”提出更高要求。为持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全国首创“指标化”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模式,通过创建安全韧性城市指标体系,为城市穿上隐形铠甲。
“指标化”引领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作为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生态城早在2008年建设之初就编制了世界上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建设的总纲领。在综合评估土地、水和生态环境容量等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划定禁止建设和控制建设用地,为韧性城市建设预留了空间。近年来,生态城系统推进海绵城市、水系连通、韧性海岸景观、智慧应急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全面筑牢城市安全底线,在中新双方共同开展安全韧性城市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于2023年11月入选联合国减灾署“创建韧性城市2030”试点项目。为充分发挥指标体系“导航仪”作用,生态城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和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两套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创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安全韧性城市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以指标引领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指标体系由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33项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践行“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理念,将防范力、维持力、恢复力作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二级指标融合国内《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和联合国减灾署《灾害韧性十要素记分卡》国内外两套标准,从“人”“物”“治”等方面,提出治理体制、监测预警、文化意识、财政支撑、建筑工程、防御工程、生命线工程、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设施等9条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实施路径。三级指标紧扣安全韧性城市“承受、适应、恢复”三个特征、针对沿海城市灾害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生态+智慧”双轮驱动基础上,细化风险辨识、监测预警、韧性社区治理、防潮海堤建设、排涝泵站建设、热岛效应、通信基站建设、避难场所建设等33项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具体任务。
“项目化”实现安全韧性城市目标
为有效推动指标达成实现,生态城将顶层设计转化为项目清单,将抽象指标落实到具体任务,系统谋划了25个安全韧性城市建设项目。比如:在永定洲公园建设“短期”避难场所,完善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急物资储备区、应急宿住区、应急保障停车场等设施,使其满足“短期”避难场所的应急需求;对防潮海堤分段进行加固提升,提高海堤的稳定性及安全性,保证区域防潮安全。此外,新建雨水泵站、更新市政管道、完善消防站布局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等工程都在项目库之列,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部门、预算资金和计划完成时间,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闭环式”管理保障安全韧性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实现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整体规划,生态城建立了“分解实施—监测统计—评估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及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给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在指标分解实施环节,由生态城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各单位开展指标体系分解工作,明确各项指标的主要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任务,形成以指标分解任务清单为核心的实施机制。在监测统计环节,各指标的责任单位通过日常监测、定期统计、验收核实等方式收集指标的实施情况。在评估考核环节,各责任部门定期组织对相关规划、政策、技术实施情况进行自评,应急管理局牵头对整体指标完成情况和达标趋势进行综合评估,做到过程的监控评估和指标达成进度更新,始终保持指标体系对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
生态城将继续发挥中新两国合作优势,借助联合国减灾署“创建韧性城市2030”全球试点项目,借鉴国内外经验,广泛采纳各方建议,密切关注国内外安全韧性城市发展前沿,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同时,积极分享生态城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做好生态城安全韧性城市发展经验的“引进来”与“走出去”,为国内外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贡献“生态城方案”。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