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天津大学朱雨玲老师WTT美国大满贯女单冠军

夺冠!天津大学朱雨玲老师WTT美国大满贯女单冠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21:2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21: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北京时间7月14日,WTT美国大满贯女单决赛在朱雨玲与陈熠之间展开。朱雨玲以4-2战胜陈熠夺冠。

“能够回到赛场,对于我来说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而我现在依然在梦里,我希望这个梦可以继续下去。”赛后接受采访时,朱雨玲冷静地说。

“赢了!赢了!!”在大洋彼岸的天津大学校园内,校乒乓球队的同学们也紧张而热切地关注着比赛,关注着他们的朱老师每一次挥拍,分享朱老师夺冠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非常开心和激动,平常能够面对面交流的老师,走上了世界大赛的赛场,接连战胜强敌,战胜自己,真是由衷地为老师感到开心和骄傲。”校乒乓球队队员杨新宇说。

杨新宇还记得,6月15日,朱老师特意给校乒乓球队加训了一场,但没有透露马上要出去比赛的事情。“我们平时都是每周三、五的晚上8点训练。”杨新宇说,当时还以为可能是因为马上就暑假了老师给我们加训了一场。

2025年WTT美国大满贯,是多哈世乒赛结束后,极为重要的一站WTT赛事。此前一天的半决赛中,朱雨玲以4-2战胜伊藤美诚,闯入决赛。

事实上,从2024年决定以中国澳门选手身份复出参赛,朱雨玲走到今天,战胜的不仅是对手,还有自己。

朱雨玲,出生于1995年,前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从5岁开始打球,朱雨玲在职业生涯中获得10个世界冠军、11个亚洲冠军和6个全国冠军。2020年3月,朱雨玲参加了最后一场国际比赛。2021年,她彻底退役。2023年,朱雨玲选择到天津大学成为一名普通的体育老师。

“让身体带动手臂,这样……”“等到球弹起来再打……”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体育馆的“雨玲工作室”里,8张乒乓球台依次摆开,每张球桌旁都围着四五位同学,有的在练习发球,有的帮着抛球。老师朱雨玲则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在八张球桌中穿梭,不时指导下同学们的接球姿势,有时候还会拿起球拍和同学对打几个来回。

这是大学校园里一堂最普通不过的乒乓球体育课。正是在这一堂堂普通的乒乓球课堂上,年轻的朱雨玲完成了从乒乓球世界冠军到“朱老师”的身份转变。

为什么选择到天津大学当一名体育老师?这是朱雨玲自2023年5月以副教授身份正式加入天津大学后,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职业运动员和完整的校园生活几乎是无缘的,到大学里学习或者工作一直都是我向往的。”朱雨玲说,这是她退役后选择到天津大学当老师的唯一理由,也是她十年前给自己做人生规划时就已经确定的“计划”。

到天津大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朱雨玲就承担了三个本科班的教学任务。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又增加了一个研究生的班级。最开始,她担心自己做不好“老师”的角色,第一次开课前甚至被“教他们什么?”这个问题困扰。

作为一所普通综合高校,天津大学并没有乒乓球特长生,甚至体育课中选修乒乓球课的学生中80%连握拍姿势都不对。让世界冠军教“小白”,尽管有教学大纲,但习惯于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朱雨玲还是有些忐忑。

第一节课前,她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写了满满一整页的授课计划,细致到每一项教学内容是什么、课间几点休息、“作业垫球1000次”等。此后,每次课前,她都会将教学内容详细地写下来,还会在课堂上随时记录同学的一些问题,如“积极性高,4名同学内向需关注”等。

一学期的课上下来,朱雨玲已经完全适应了“朱老师”的身份。“我现在一到时间就进入‘上课’状态。不仅是我现在带的学生几乎我都能叫出名字,连上学期是上过我课的同学,在食堂遇到也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朱雨玲说,自己记名字的方法很特别,是先记住每个同学上课时打球的动作,再凭动作想起同学的名字。而她的乒乓球课,也总有慕名而来蹭课的旁听生,学生们课余时间也喜欢和她聊天,“好奇我的过去。也会上网查一些报道,过来问我。”

有一段时间,“朱老师”特别忙:每周三从早到晚几乎排满了课,周四早、晚也都排了课;每周三和周五,则是校队雷打不动的训练时间;因为是“名人”,学校运动会或者各学院组织活动也经常邀请她去。“有时候周末在家刚休息半天,校队的同学就打电话喊我去跟他们打两拍。”朱雨玲笑着说,这帮孩子跟她熟了之后,无时无刻不在想挑战她,“有一次训练的时候,他们非要跟我比8秒双摇跳绳,赢了我2个,就开心地喊赢了世界冠军。”

作为乒乓球校队指导教师,朱雨玲带领校队获得第12届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联赛(北方赛区)一等奖、第13届东北赛区团体第五名。

“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乒乓球,为热爱这项运动的青年人加油鼓劲,这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朱雨玲说。

入职两年来,朱雨玲主导开发了进阶型选修课《专业乒乓球专项课程》,通过构建“技术精进—战术解析—赛事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将国际赛场的实战经验转化为育人资源。建立了“雨玲工作室”,打造集教学科研、赛事运营、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体育育人载体。开发了“趣味挑战赛—新生杯—校级联赛”三级赛事体系,年均举办赛事活动百余场,覆盖学生群体超两千人次,在校园掀起国球文化传播和乒乓运动推广的热潮。

从5岁开始打球,30岁朱雨玲已经拥有26年的“球龄”,在这段时间内,乒乓球几乎就是她的全部生活。

25年的时间,乒乓球带给朱雨玲的有荣誉也有伤痛,有骄傲也有失落,有舍我其谁的豪气冲天也有壮志未酬的心有不甘……

如今的朱雨玲更期待多元化发展。事实上,如今的朱雨玲是个“多任务管理者”:一边教学上课,一边攻读博士学业,一边坚持体能和专业训练……每天的日子忙碌充实。

“教师是一个可以影响人生命的职业。”朱雨玲说,大学生活,眼里有光有爱的学生们让她的内心逐渐安静下来。

“刚当老师的时候,有学生问我,为什么不考虑再拿起球拍去打比赛呢?你那么热爱乒乓球。”

事实上,朱雨玲也发现,乒乓球在她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她心中对乒乓球的热爱依然炽热,对在赛场上拼杀依然激情澎湃。

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朱雨玲一边享受在大学中教书育人的工作,享受和青春学子们在一起打球畅聊的生活;一边重新拿起球拍,坚持体能训练,迎接未来的任何一个可能。

“天大校园和我的学生是我的底气,也给我勇气,让我面对未来无论作什么选择,是否去打比赛,输或者赢都淡然。因为这些都改变或者影响不了我未来的人生。”朱雨玲说。采访时,朱雨玲摸着手中又重新磨起的茧子说,无论是在赛场还是在讲台,她的人生都不会设限。

在朱雨玲的办公室里,一个写着“顶峰相见”的书法画框摆放在醒目的位置,那是亲友对她的期许。

许多人也都记得,两年前天津大学海棠花绚烂开放的时节,朱雨玲和同学们分享她的故事时说,“你,有无限可能”,这是她对同学们的期待,更是对自己未来的期待。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刘晓艳)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