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变化亲历记

七里海变化亲历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6-30 14:3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6-30 14: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这是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湿地的动植物专家、《七里海志》的作者于增会根据80多年在七里海的所见所闻,为中国日报撰写的约稿文章。

我的家乡七里海大变样了。放眼望去,大面积芦苇青翠碧绿,浩瀚水域清波荡漾,成群结队的野鸟展翅飞翔,形态各异的野草野花摇曳生辉......如今的七里海,处处呈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

我出生在七里海边的一个普通农村,今年83岁了。从小就跟七里海打交道,打猪草、采野菜,日久天长,对七里海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有感情。由于热爱,所以执着。对七里海的兴与衰也就格外关心,也作了一些研究。近几年来,七里海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我是亲身经历的。这让我打心眼里高兴。

七里海地处津沽大地、渤海之滨,地势低洼,水域辽阔,盛产芦苇和鱼类。当地有句民谣,叫做:“七里海,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自古以来,人们就以芦苇和打渔为生。那个时候,芦苇用处很广,织席、编篓子、打箔、拧小腰子、盖房扎把子,都用它,是当地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由于芦苇产量高,灾害少,旱涝保收,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铁杆庄稼”。再就是打渔,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打渔捕蟹办法。如:下地笼、扎蟹篓、撤“活流”等,不下几十种,既简单又有效。

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降雨大量减少,河道断流、湖塘干涸,七里海湿地长期处于饥渴半饥渴状态。俗话说:“水干鱼净鸭子飞”。由于缺少水源,芦苇生长严重退化。过去,芦苇长到两人多高。夏天,一场大雨过后,天气突然放晴,苇地里就生长出蘑菇来。我小时候,常去苇地里找蘑菇。碰上好运,弯腰一望,黄橙橙一片,如花如玉,一捡就是一篓子。苇蘑跟一般的蘑菇不同,味道特别鲜美。若家里有一片苇蘑,满屋飘香。后来,这种景象不见了。水源短缺,鸟儿也不来了,来了也待不住。由于河道断流,银鱼紫蟹也消失了。

七里海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家乡人一向视之为“风水宝地”,并以此为傲。如今变得这般景象,谁看了都心疼。人们说,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七里海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吗!

七里海湿地的衰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此下定决心治理七里海。经过多年的努力,收到明显成效。如今的七里海大变样了。最大的变化,我觉得是这样几个方面。

变化之一,湿地变得宁静了。

过去多年来,七里海湿地突出一个字:“乱”。湿地内和周边,开宾馆饭店的,承包经营鱼塘的,钓鱼钓蟹的,常年有人活动。出鱼时节,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对鸟的干扰也很大。养鱼户怕水鸟吃鱼,鸟儿一来,就放“二踢脚”(鞭炮)。尤其是“清明”时节,正是候鸟迁徙和繁殖季节。鞭炮“啪啪”一响,吓得鸟没处藏没处躲,只好远走高飞了。

如今,宾馆饭店等建筑拆除了,水面、苇地统一流转了。七里海湿地变成无人区,实现封闭管理,不再像从前那样喧闹,变得和谐宁静了。

变化之二,“绿肺”更绿了。

七里海湿地的主要水源来自潮白河。潮白河上游是燕山山脉,流经七里海后注入渤海。我家村头就是潮白河。小时候,经常跟小伙伴们一起到河里玩水、摸螃蟹。摸上半面袋子,顶在头上,踩着水过来。摸一次河蟹,一家人得吃好几天。

自上世纪80 年代以后,潮白河经常断流。2000 年大旱,河里都跑马车。之后的十几年,雨季的时候存点水,但河道淤积得像“碟子”似的,很浅。开春,周围村栽水稻,一取水,就干了。

近几年,对潮白河进行了清淤拓宽,并更新改造了下游橡胶坝。雨季的时候,拦蓄上游客水,一年四季河道里的水总是满的。

过去,苇沟也淤积严重。即使潮白河有水,也没法引进。经过清淤疏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湿地有了水,很快就焕发出勃勃生机。苇子长高了,长壮了,有的地方苇蘑也生出来了。

如今的七里海,4000公顷芦苇烟波浩渺。举目望去,满眼绿色。空气是清新的、湿润的,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是舒坦的。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是大城市中心区的30—50倍。说七里海是“京津绿肺,一点也不假。

变化之三,鸟儿多了。

过去,由于环境不适应,大量候鸟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真正停留下来的、筑巢繁衍的并不多。近几年来,鸟多了。与10年前相比,种类、数量成倍的增加。数量成规模的,是野鸭、大雁、苍鹭、小鷿鷈、东方大尾莺,以及鸥、鹬等候鸟。每年春秋,常见数万只野鸭,上万只黑尾塍鹬、反嘴鹬等,在一起栖息,一起飞翔。飞起来铺天盖地,落下来黑压压一片,鸣叫起来,“咕嘎”声传出好几里。

最可喜的,是那些一二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白鹤、大鸨、天鹅、灰鹤、白琵鹭、白枕鹤等,过去是“稀客”,如今成了“常客”。前几年,见到十几只东方白鹳,就意外惊喜。近几年,每年都有三五千只,迁徙途中在七里海停留。有一处浅滩,春秋两季,栖息的东方白鹳、白琵鹭、白天鹅等,有上万只,在岸边绵延三四里长。这些浑身洁白的大鸟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银链,耀眼夺目。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许多候鸟乐不思蜀。比如白琵鹭、凤头鷿鷈等,往年一到繁殖季节,就飞走了。如今有的选在了七里海筑巢繁衍。近几年有一两千只白琵鹭,到了繁殖季节也不走。它们是不是留下来筑巢了呢?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去年,终于发现亲鸟喂雏鸟。这才肯定,它们果然是留下来安家落户了。

过去多年来,一到冬天,野鸭、大雁就成群结队去南方越冬了。近几年,冬天也不走。有片水面,聚集了五六万只野鸭,上万只大雁,搅的水都不结冰。

七里海有一种漂亮的小鸟,平时总是隐藏在芦苇荡深处,很少出头露面。由于行动诡异,家乡人都叫它“神秘鸟”。这鸟在七里海消失了十多年,如今又回来了。过去不知道它的学名,现在知道了,叫震旦鸦雀,是全球近危物种。因为稀有,被称为“鸟中熊猫”。还有,像中华攀雀、北长尾山雀等,也都是在七里海消失了十多年,如今又见到了它们的身影。

变化之四,野花野草更丰富了。

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七里海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了。尤其是野生植物,香蒲、水葱、荆三棱、荇菜、菱角、水憋等,又恢复成一片片群落。野生植物的种类也多了。

有些是有观赏性的野花。如红蓼、牵牛、旋覆花、田旋花、菊芋等;水中也有花,如荇菜、眼子菜、水鳖等。春夏时节,一片片,一簇簇,五颜六色,俏丽,淡雅,彰显着一种清新质朴之美。

有些野生植物可食用。如,地肤、盐地碱蓬、马齿苋、苦苣菜等。旧社会用以充机,如今成了难得的野味。

有不少的是野生药材。如罗布麻,紫杆粉花,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古代药书记载,罗布麻是神医华佗主治眩晕症(高血压)、延年益寿的传世方剂。再如酸浆。果实圆圆的,红红的,跟红珍珠一样,用它沏水喝,治嗓子红肿,一绝。至今,有些老年人,嗓子肿疼,就信服它。还有,如曼陀罗,是一种麻醉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道:曼陀罗,“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意思是说,用它泡酒,喝至半酣,有人引导他笑,他就笑;有人引导他跳舞,他就跟着跳舞。

还有不少稀有濒危植物。如野大豆、野绿豆、二色补血草、角蒿、倒地铃、曼陀罗、罗布麻、酸浆,以及蛇床、华黄芪、益母草等,有几十种。这些物种,在野外已很难找到,在华北地区,也极其罕见。

如今,湖塘常年积水, 鲫、鲤、草、鲢、黄瓜鱼、小麦穗等野生鱼类,迅速恢复到30 多种。紫蟹,上世纪80年代初,人工繁育成功。2023年以来,又发现消失50多年的银鱼。

七里海湿地发生的这些变化,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我相信,今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七里海一定会变得地更绿,水更清,鸟更多,环境更美好。一幅“人与鸟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必将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于增会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