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金城银行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金城银行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北方网
2024-02-28 17: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实体经济聚集地。刚刚过去的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这与金融“活水”的持续精准滴灌密不可分。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发展迎来新气象。坐落在天津的金城银行,积极落实国家战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重点服务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广大小微企业,在把握机遇加速自身发展的同时,用数字金融服务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色数字金融 服务三地企业

作为京津两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个合作园区,从2016年成立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便承担起推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打造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高地的重要使命。经过多年发展,科技园已成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桥头堡,是两地对接的重要纽带。

胡建龙是科技园企业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芯)的掌舵者,2018年,胡建龙跟随北京中关村来到科技园,经过实地考察后在这里成立了科芯。在这里,胡建龙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从此智慧农业的新风潮从渤海之滨吹向外埠多地。“我们自主研发了AIPA(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系统,服务国内40多个智慧化农业种植生产基地,用创新技术助力农业高产高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胡建龙说。

 

 

胡建龙在察看西红柿秧苗生长情况

胡建龙取得的技术突破展示着协同发展的创新成果,而在协同发展的背后,来自金融力量的精准支持不可或缺。“智慧农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我们面临的资金压力也很大,而金城银行推出的‘金企贷’产品帮了大忙。”胡建龙表示,“没担保、没抵押,金城银行为我们提供了近两百万的授信额度,还能循环使用,随借随用,十分方便”。

为更好地支持京津冀小微企业快速发展,金城银行自主研发推出了数字信贷产品“金企贷”,其全在线申请、全数字运营、全智能风控的特点,已助力超过2万户京津冀企业拿到了近200亿元贷款。结合三地产业发展特点,金城银行还在“金企贷”产品基础上,定制开发出“专新贷”、“金科贷”等特色产品,满足各类企业的差异化需求,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便利度和满意度。

“链”动征信链 促小微企业融资

王先生经营着一家提供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服务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初期主要靠自有资金周转。随着国内市场转暖,企业订单增多,急需扩大资金规模。在2021年时,王先生曾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但因企业规模小,未能通过审核。而去年5月,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金城银行提出申请,没想到这次仅用1分钟就通过了贷款审核,拿到了6.1万的授信额度,原因在于“京津冀征信链”的使用。

2021年7月,“京津冀征信链”由京津冀三地人民银行会同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启动建设,9家市场化征信机构参与共建,主要依靠市场化征信机构提供的非信贷数据,包括企业工商信息、税务信息、进出口海关信息、法院执行信息、行业管理信息等,涵盖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支付和交易记录等广泛丰富的数据来源,旨在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地传输与共享数据,实现京津冀三地涉企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及数据要素资源在区域内有序流动,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征信服务。

“作为天津第一家上链‘京津冀征信链’的金融机构,在对小微企业审批放款时,我们可以利用平台征信节点实时调用数据源,已经可以通过实时的变量计算及模型计算完成对客户及企业资质的审核,对缺乏信贷记录或只有少量借贷记录的企业和信用状况作出判断,为它们带去了普惠金融的‘活水’。”金城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11月实现首笔调用后,截至目前,金城银行累计调用数据源总量近430万次,依托征信链支持贷款融资主体超72万户,累计贷款发放超65亿元。

下一步,金城银行将全面贯彻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坚持做实做细“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几篇大文章的同时,继续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创新产品研发,优化金融供给,用高质量的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