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不曾远去

如烟往事不曾远去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29 10: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春分时节的津城,天空时而湛蓝时而朦蓝,温润沉阔辽远深邃。百年兴衰,沧海桑田。与千年古城相比,天津城市历史算不得悠久,但她却是中国近代百年聚光灯下的故事“宠儿”,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也躲不开的风向标。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近日,正在央视9频道热播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津门往事》引发关注与思考。该片纪录讲述了1840年-1949年发生在中国天津城市的故事。巧的是,近日由国务院批复认定,中国政府网站最新发布的14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天津卓有其名,位列“之前已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当中,有的曾是王朝都城,位居时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的曾是历史上政治、经济重镇,闻名四海;有的曾是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可抚今追昔。而天津,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因天津地当“九河津要”“拱卫京畿”之重任,从此,便有了与众不同的历史担当。或许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天津一样,遭受过如此众多的外来侵略;也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天津那样,让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要经过海河的洗礼来演绎,都要通过天津这座城市来铺陈。中国近代风云会际于天津城头,云卷云舒,海河两岸潮起潮落,浓缩了中国近代百年的沉浮。于是便有了“百年中国看天津”的历史研究。在其浩瀚的史学文化研究作品中,人文历史纪录片《津门往事》,以独特的影像视角和故事讲述,形象记录了这段历史公开课却又鲜为人知的细节,开启了曾经的伤痛与记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步入新时代和身陷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及后人,尤为重要和及时。

《津门往事》的总编导祖光,作为当代著名的电视纪录片导演,我认识他已经整整20年。数十年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落地有声,每一部影像都精彩、经典、经看。从早期代表作品《丰碑》《中华魂》《情满三峡》等到《延安时代》《解读皇粮国税》《伟大的历程》,再到近几年《五大道》《有个学校叫南开》《过年的画》等现象级作品,获奖无数,捧到手软。难能可贵的是,多年来他一直有着清醒的创作意向和初心守候,在观察历史、记录时代、洞察未来、触达人心的艺术表达上,成为中国故事和天津故事讲述人的思想者、探索者与坚守者。

尽管津城二三月间犹寒气不减,但桃花依旧笑春风;尽管风吹扬沙其势偶狂,但依依杨柳莺飞草长。《津门往事》再度给津城短暂的春候延时延色,再度让我们与那个津门故事讲述人相遇重逢。

沙画里的如烟往事

纪录片《津门往事》犹如一部时光刻录机,撕开了这座城市曾经的屈辱、曾经的抗争和曾经的新风时尚。尤在“要塞危急”“梦断甲午”“天演惊雷”“庚子城殇”前四集中,一度让人看到心口疼。

如果说,《津门往事》是《五大道》的姊妹篇,那么,在其艺术手法上愈发娴熟自如。一如纪录片传统必要的平行、交叉叙述手法,但在祖光作品的运用中,却从来不会让人感到呆板老套。用其自己的概括,是已经探索出一种多条故事线交叉叙事的复式结构---“麻花结构”。而在笔者看来,这个“麻花”肌理光滑、结构清晰、逻辑自洽。这样的“麻花”有着绘画透视美学中的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多点透视技巧,这些方法或让时空交错的平行故事线索汇聚于“心”点,即往事故事的发生地。比如,第一集《要塞危急》,从现实人物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馆长和同事的雨夜抢险讲起,通过文博、历史专家和《天朝之门》作家的采访,渐渐将镜头拉回“天朝之门”---大古炮台是如何在一次次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一次次失守被彻底打开的沉重画面。而双点透视、多点透视故事讲述更是祖光编导之擅长。《津门往事》或因近代百年大事件发生地而辐射到周边与皇城根,或因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令长夜无歌的晚清帝国“龙脉”动摇山河破碎,从此改变了历史走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力。

这些观察、透视历史的“麻花结构”搭建,让故事的历史背景、事件、人物、时空,扭结自然,松放自如,拿捏有度,让时空的交错交融在故事叙述中展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轨迹的“重访”回朔中,除了一贯的珍贵老照片、美术作品、影像档案资料、文物、遗址等实物佐证及三维动画以外,首次广泛采用了沙画艺术表现形式,再现历史舞台的过往、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白描历史人物的画像,令人耳目一新,记忆尤深。

沙画艺术的融入,几乎贯穿了全片的每一集,并在展现津门重大历史事件与风云人物的历史命运上广为其用,这在作者以往的作品中不曾看到。当惟妙惟肖、瞬息万变、层次丰满的沙画故事,演绎出津沽百年的国门失守、庚子之殇、义和团血祭津门、天演惊雷等一系列悲情过往时,对观众的带入感犹如梦回百年,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视画面,丰富了镜头故事语汇。这既是该片创作者讲好故事的技巧突破,也是一个优秀纪录片编导的功力,更是好故事吸引人的艺术拓展。

如烟往事津门富矿

往事是一段故事,故事是一个时代,时代是一段历史。有人说,天津是一个低调不求闻达的城市,而恰恰是这样一座城市,百余年来一直都是不可替代的国都与国门的钢铁“卫士”,忠于职守,誓死捍卫。当《津门往事》渐渐进入下半场时,我忽然想到作家王松的小说《烟火》,作者在后记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天津不是一本书,书在没有翻到和研读过的地方,你也知道它的存在。总之,都捧在手里,一页一页读下去就是啦。但,天津城市不是这样,她更像是地下岩层,只有钻探到不同的深度,你才能发现不同的地下构造,这恰恰是天津城市的魅力所在。

如果把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做一个人的成长,那么,100年不算短,足以让几代人见证一个城市的兴衰;100年也不算长,历史沉浮,步履铿锵。

如烟往事不曾远去。2021年,适逢建党100周年,我先后两次来到大古炮台遗址博物馆参观凭吊,第二次我陪同老伴带着5岁的孙女一同前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十一”假期,竟有那么多人选择了和我一样的方向与目的地。在参观的人群中,有推着童车的年轻夫妇,有坐着轮椅的老人,有不少青年学生,还有很多像我们一样带着孙伙计的一家三代。

我流连踯躅于馆内每一座浮雕和每一面墙壁,墙上的照片无比珍贵,如泣如诉,......望着那口饱经炮火锤炼、历经105年后才回到家乡的“大沽铁钟”,百感交集。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梦断甲午”的洋务往事中,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在筹议海防奏折中感慨,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今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津门往事》让我们同样获得一份警醒、一份自觉。正如冯骥才先生在其《一百年的教训》中提到,“一百年的教训是沉重的。但记住教训会使我们不再沉重。”我想,《津门往事》要唤醒我们的启示也在于此。铭记苦难历史,感恩伟大时代,汲取前行力量。

《津门往事》记载了一座城市顽强的生命过程,也留下了这个城市守卫者的意志和精神。为疫后天津城市的第四个春天带来了久违的问候,开启了春天的故事。让城市故事,温暖激励前行路上的你和我。致敬《津门往事》的编导和他的创作团队。

2023年3月28日于津(终稿)

 

(作者田晓: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

(编辑: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杨成)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