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精准助力甘肃两县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天津市红桥区精准助力甘肃两县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08 18: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天津市红桥区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庆阳市合水县特色资源和产业定位实际出发,在抓产业促就业上下功夫,精准助力两个县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助力建设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

按照天津市助力结对区实施“百村振兴计划”工作要求,帮助合水县建设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是红桥区今年助力合水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经过红桥区援派合水县工作组多次考察调研,积极衔接汇报,决定将合水县太莪乡关良村、吉岘镇黄家寨子村作为东西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从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等全方面进行全力打造,努力为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发挥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我们村门口这片居民点也有好些年头了,以前的排水管道早已破旧,每年到夏季大雨来了,马路上、房顶上、前后院子里的雨水全部朝着低洼处流下来了,聚到一起变成‘汪洋’了,人直接没法出门。”太莪乡关良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石廷辉说。原来这片居民点是2006年最早实施的一批,随着时间推移,到2014年左右,排水配套工程早已破旧老化,每逢雨季只能靠乡村干部用水泵抽水,常年积水导致原先的道路也变的坑坑洼洼、破烂不堪,一直困扰着群众的生产生活。今年1月到合水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的红桥区援甘干部王海宾在调研中了解到群众反映的这一情况后,立即将关良村集中居民点排水改造与群众入户路硬化作为一项重点帮扶任务,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新建居民点入户沥青路面5670㎡,铺设渗水砖1750㎡;更换供水管道380米,压埋居民点排水管道1345米,赶在今年雨季到来之前将持续7年之久的排水问题彻底解决。

今年以来,红桥区坚持以补齐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短板为着力点,截至目前已先后注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0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黄寨子村以老年人活动中心项目和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改造排水管道451米、硬化入户路2015㎡,翻修老年幸福院210㎡,旧村部广场硬化763㎡;新建冲水厕所1座;新栽树木95棵;新打混凝土路肩710米,新铺渗水砖860㎡,沿路贴膜喷漆266㎡,完成墙体涂白2480㎡等。此外,红桥区还计划筹措社会帮扶资金600万元,定向用于两村建设,继续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乡村产业等方面的短板。为充分发挥天津智力资源助力示范村建设的独特作用,红桥区援派合水县工作组还积极对接并委托天津理工大学规划团队为关良村、黄家寨子村量身编制了乡村振兴规划,为两村科学擘画了未来发展蓝图。

园区共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我们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合水县唯一一家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公司成立初期,农业产业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化没有生产手续、品牌化弱,产品做不到标准化输出、运营不规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协调下,我们得到了天津市红桥区鼎力支持,在项目资金、技术帮扶、消费扶贫等方面进行帮扶协作。如今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成为合水县商贸龙头企业,拥有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销售、视频电商、质检等一体化、综合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庆阳陇象集团总经理朱彦明说。为推动园区共建,2019年以来,红桥区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撬动作用,帮助陇象集团新建2030㎡网货加工中心一座(杂粮生产车间、食用油灌装生产车间、苹果分拣车间、干菜分拣车间),购置生产线4条(干菜类、杂粮类、油脂类、菌类),全自动智能苹果分拣线1条。今年,为解决合水县苹果滞销问题,红桥区投入25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陇象集团新建苹果深加工车间一座,购置苹果深加工流水线一套、200吨冷冻库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项目建成后,将弥补合水县苹果深加工短板,有效延伸全县苹果产业链,全面提高苹果附加值。

今年,结合合水县产业发展布局,红桥区与合水县确定奶羊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东西部协作共建产业园,支持全县十万只奶山羊基地建设,助推全县奶羊产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奶羊养殖场32个,其中2000只规模羊场1个、1000只规模羊场8个、500只适度规模养殖场10个、200只家庭农场13个;建成年产有机肥1万吨生产线1条,畜牧兽医站12个、农机中心12个、养殖服务中心1个;为4家养殖场发放贷款390万元,新引进奶羊2800只,存栏达到2.8万只,日产鲜奶2.5吨。下一步,按照合水县最新发展规划,红桥区将调整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帮助合水县建设万只奶山羊良种繁育中心,支持县内企业建设羊乳湿法生产线,进一步打通上游育种养殖到下游生产环节。

自2017年红桥区与合水县结成帮扶关系以来,红桥区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45亿元,援建项目113个,筹措社会帮扶资金1457.4万元,援建项目46个。

缝纫机旋律响起来 农牧民腰包鼓起来

在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两排漆着黄色墙漆的厂房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厂房,缝纫机哒哒作响,工人们正专注、熟练地缝制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衣服、帐篷等,一件件做工精美、颜色艳丽、图案多样的民族用品在大家的巧手中诞生。这里就是天津市红桥区援建的阿尼民族用品制造销售有限责任公司。

为帮助碌曲农牧民增收,红桥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助力当地发挥手工制造优势,支援建设了唐科村阿尼民族用品制造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销售藏族服饰、帐篷及其他民族用品。

我们建立了以‘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将全村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公司,让他们成为公司的股东,每年每户能够保底分红1000元以上。”唐科村党支部书记、阿尼公司负责人拉毛道吉介绍说,“村委会还将集体所有的30间厂房以折股量值的方式入股,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同时,公司全力打造“扶贫车间”,在全村范围内进行招聘,将有一定缝纫技能,有就业意愿,但没有就业渠道的群众通过培训后招聘进入公司,以务工来获得酬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凭自己的双手脱贫。

“之前在家放牧,每年挣不了多少钱,来这里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块钱,年底还有分红,自己也算学了门手艺。”在车间做缝纫工的才让拉姆说:“在公司上班后不仅收入稳定了,下班后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很方便。”

阿尼民族用品制造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不仅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也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从畜牧业向加工业转变。“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大扶贫车间的规模,在县城开设销售点,发展‘公司+电商’模式,将企业生产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同步销售,让更多农牧民的腰包持续鼓起来。”拉毛道吉说道。(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