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交警携手社会各界开讲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

随着近期中小学陆续开学,为更好地守护好青少年的出行安全,9月12日上午,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与公安部交管局共同策划,并联合市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等部门,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举办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暨天津市文明交通进校园巡回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共享此次在津开展的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

天津:交警携手社会各界开讲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9-13 11: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实景式现场交通安全实验教育深刻

网络直播全国青少年共享文明平安出行

随着近期中小学陆续开学,为更好地守护好青少年的出行安全,9月12日上午,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与公安部交管局共同策划,并联合市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等部门,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举办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暨天津市文明交通进校园巡回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共享此次在津开展的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

互动讲解 现场实验深度剖析“知危险 会避险”

经天津交警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策划,在时长45分钟的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上,通过4个实景模拟的真车实验和视频展示及宣讲,详细介绍了如何规避“鬼探头”交通事故、行人安全知识、汽车安全带规范使用、电动自行车安全头盔佩戴的必要性,以及安全骑行知识等内容,使观看课程的人员对交通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刚才那个实验假人从停着的车前横穿马路,因为车挡着了,旁边车道的司机看不到它。等它从车前出现时,司机刹车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假人被撞倒,真是太危险啦!”第一个实验场景“避免出现‘鬼探头’式的交通事故”结束后,看台上的同学们纷纷惊叹。交警随后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到“锥桶实验”中,通过在不同位置摆放锥筒后测试车辆转弯是否会触及锥桶,进一步向大家演示了“内轮差”的含义,以及骑行非机动车或步行时需注意哪些事项,以有效避免此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电动车斜穿”实验中,模拟了电动自行车未按通行规定驾车斜穿马路,被撞倒的过程。通过该实验,交警介绍了骑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应当注意的安全事项,提示驾乘电动自行车时一定要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

全网直播 让孩子们共享文明安全出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公安部交管局新媒体、天津交警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对本次体验课进行了全程直播,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实时在线或回放方式,观看此次在津开展的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在各媒体平台直播过程中,全国网友们通过在线上积极参与,共同畅谈了孩子们在交通生活中的“那些事儿”。

体验课前,2021年度天津市“新时代好少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全国少代会代表,天津市东丽区鉴开中学的任益萱同学,在现场向全国中学生发出了安全出行倡议。

活动当天,市教委、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团市委、东丽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市中环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负责同志人员和东丽区的中学生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新华网和人民网,天津广播电视台、津云新媒体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到场参加了活动。

共建共治 青少年带头弘扬文明交通新风尚

道路交通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出行安全,更是牵动着社会各界和全体家长的心。据了解,此次活动为公安交管部门创新形式,首次推出的以中学生交通出行特点为重点、融入交通安全现场实验的宣传教育课程内容。

据了解,为守护好孩子们的出行安全,近年来,天津市公安局、市公安交管局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以及公安部交管局部署,以深化“护校安园”为切入点,多警联动保障安全,推出“一校多警”等护学措施,持续强化校园安全防范,守护青少年上下学安全。同时,天津交警以“一校一策”畅通上学路,加大校园周边警力部署,严治交通违法、严管通行秩序,保障学生道路出行安全畅通。此外,天津交警联合多部门、依托多平台共促共建,推进警企联合、警校共育、警媒联动,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幸福成长。

安全守护成长,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的教育引导,公安交管部门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协调联合相关部门,准确把握青少年各方面的特点,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贴近青少年需求,不断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同步发挥文明交通示范学校创建等示范引领作用,共同营造“平安校园 社会共创”的良好氛围。

现场参加活动的中学生代表纷纷表示,将积极争做文明交通的参与者,带头弘扬文明交通新风尚,保障自身交通安全的同时,主动劝导身边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模范践行、身体力行加入到文明交通守护行动中来。(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