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摇蚊科新种被发现 以我国昆虫学家郑乐怡名字命名

三个摇蚊科新种被发现 以我国昆虫学家郑乐怡名字命名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08 11: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日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资博士后林晓龙与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闫春财教授、刘文彬讲师等学者在国际动物学杂志Zookeys和Zootaxa上发文介绍了他们最新发现的三个摇蚊科新物种:郑氏狭摇蚊、郑氏北七角摇蚊、郑氏单粗腹摇蚊。以新物种的发现和命名祝贺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乐怡先生90华诞。

昆虫是生物界的一个主要类群,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倡导,各国开始注重对昆虫多样性监测。物种的发现和厘定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可持续、生物安全和医药健康等领域提供基础资料。

此次三个摇蚊科新物种是在我国云南、海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

郑氏狭摇蚊(Stenochironomus zhengi Lin & Liu, 2021,摇蚊亚科)以马氏网的方式采集自云南省大围山国家公园,该种具有延长的明显超过第IX背板后缘的上跗器可与属内其他物种区分。

郑氏北七角摇蚊(Boreoheptagyia zhengi Lin & Liu, 2021,寡角摇蚊亚科)以灯诱方式采集自云南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为温泉旁溪流。该种触角7鞭节和翅除臀角区域光秃外其他区域覆盖微毛等特征可区别于属内其他物种。文章同时报道了中国新纪录种Boreoheptagyia kurobebrevis (Sasa & Okazawa, 1992),给出了中国该属的检索表并提供了基于COI条形码序列的北七角摇蚊属Boreoheptagyia邻接树,物种距离均大于11%。

郑氏单粗腹摇蚊(Monopelopia zhengi Lin, 2021,长足摇蚊亚科)以灯诱方式采集自海南省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种的中足和后足具有2个胫距且抱器端节前端逐渐变细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属内其他物种。同时该属是中国新记录属。

林晓龙介绍,研究发现的三个摇蚊新物种使得人们对我国的物种多样性会有新的认识,为世界摇蚊研究工作提供中国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料。此外,研究结果也对后续的害虫防治、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水产养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郑乐怡先生是我国昆虫学泰斗。在他的关怀和引领下,南开大学王新华教授开展了我国摇蚊学的研究,为中国摇蚊系统学研究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并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林晓龙说。

郑乐怡,1955年进入南开大学学习,师从著名昆虫学家萧采瑜教授,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工作的60余年,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在半翅目异翅亚目的分类学研究和动物分类学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发表论文270余篇,命名400多个新属种,编写《动物分类学原理方法》、主编《昆虫分类》等教材,编著《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中国动物志:盲蝽亚科》和《中国动物志:花蝽科》等昆虫分类学及半翅目研究的经典著作,培养了数十位研究生和博士后,2017年荣获“中国昆虫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