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宝坻区:聚焦“五心”送服务 凝聚力量谋幸福

宝坻区水绿交融,有着“北国江南”的美誉,是天津优质稻谷的主产基地,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尽显宝坻生态优势和城区魅力。截至目前,宝坻区全域完成所站建设任务,成立志愿服务队近1000支,其中特色志愿服务队40支,注册志愿者13.46万人,每月开展活动800余次,志愿服务指数长期位居全市第一。

天津宝坻区:聚焦“五心”送服务 凝聚力量谋幸福

来源: 文明天津
2020-11-17 16: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聚焦“五心”送服务 凝聚力量谋幸福

——宝坻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经验

天津市文明办、宝坻区委宣传部

位于“京畿重镇”的天津市宝坻区,历史悠久,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万,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自古商贾云集。如今,作为京津“双城记”的前沿阵地和京唐秦发展轴上的节点地区,宝坻扮演着重要角色。

宝坻区水绿交融,有着“北国江南”的美誉,是天津优质稻谷的主产基地,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尽显宝坻生态优势和城区魅力。

历史涵养了宝坻人清澈、隽永、智慧、包容的人文精神。袁黄的《劝农书》对中国北方农业影响深远,《了凡四训》被誉为中国第一善书。评剧、京东大鼓、相声等文化艺术一直是“人文宝坻”的文化名片。

自列入全国试点以来,宝坻区挖掘潜力优势,遵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53”的目标定位,提出学思想聚民心、讲政策赢民心、兴文化润民心、传美德暖民心、树新风育民心的“五心”实践理念,全力推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广大群众焕发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宝坻也在水韵、绿意、稻香、蓝天中展开一幅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画卷。

截至目前,宝坻区全域完成所站建设任务,成立志愿服务队近1000支,其中特色志愿服务队40支,注册志愿者13.46万人,每月开展活动800余次,志愿服务指数长期位居全市第一。另有善行公益志愿服务社、胜行大学生志愿团队、蓝天救援志愿服务队及“一滴水”“圆梦”“北极星”“宝坻一家亲”等30余支爱心公益志愿队,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共同汇聚成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大军,宝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这批队伍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思想聚民心

宝坻区始终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的核心任务,不断提升群众动员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理响宝地”——党的理论飞进万户千家。由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牵头,整合区、街镇、村(居)资源,“网罗”区内外理论专家、高校学者、退休老干部等,成立“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支队”,重点组织建立“百姓名嘴”“文艺轻骑兵”“播种机”等宣讲小分队,形成专家学者讲理论、领导干部讲政策、基层群众讲故事、文艺骨干传精神的理论宣讲格局。各具特色的宣讲小分队行走活跃在稻田垄上、房檐槐下、桃花源堤、荷塘蟹池等“百姓讲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达百姓的心坎上,把深邃的道理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中,把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同时,“理响宝地”还带动了宝平景苑社区实践站“四史教育馆”、尔王庄镇冯家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史馆”、八门城镇东走线窝村文明实践站“村史馆”等一批宣讲阵地的建设。

  “理想宝地”理论宣讲走进钰华街道安家桥村

“新时代文明播报”——乡村大喇叭显神威。疫情以来,宝坻区第一时间开通了“新时代文明播报”乡村“大广播”,全国最美奋斗者、天津好人、感动宝坻人物、心理咨询师等志愿者相继承担播报任务。大喇叭以传统有力的电波,将党的声音、政府号令、疫情防控动态,高效、便捷地送抵基层、送达群众,实现全区757个实践站空中播报全覆盖,成为疫情防控宣传的“最强音”。“新时代文明播报”还吸纳中小学生、模范老党员、好婆媳、德高望众的乡贤等走进直播间,他们用童声、白话、土话唤醒千家万户,讲述风雨同舟、勠力同心、守望相助的抗疫暖心故事,讲述他们对新时代新理念新生活的感悟。如今,参加“新时代文明播报”,已是当地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时尚体验。

家校共建——培育新人手拉手。通过吸纳驻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快乐营地”“五爱教育阵地”为园地,共筑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家园。精心设计了一批“我是一名宣讲员”“我与祖国共奋进”“我的家风家训”“田奶奶上课啦”“节日课堂”等品牌课程,通过“小手拉大手”引导孩子、家长同参与、同成长。组织美育劳动体验,将知识、能力培养和美育德育融入文明实践。与驻区高校携手共建,探索建立“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践基地”合作模式,以“大手牵小手”方式,开设“四点半课堂”“漫画涂鸦”“智慧游戏”“趣味体育”等特色公益课堂。共建活动不仅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文明实践的舞台,也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归属。同样,在小学生心中也种下了“要像大哥哥姐姐一样”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心愿。

讲政策赢民心

全面小康、全面脱贫攻坚,攻坚之年也是文明实践大显身手之时。宝坻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指导作用,注重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实现全面小康。

“环境好了幸福感就强了。”宝坻区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天津市文明城区之势,组织志愿者针对环境“六乱”现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评选“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好邻居”等,激发蕴藏于群众中的志愿服务活力。围绕垃圾分类投放、停车秩序规范、消防通道畅通、公共设施健全等,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提振群众精气神。群众自发组织起卫生扫除、环境监督、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队。他们由旁观到理解,由理解到参与共建共治。乡村环境变了,村庄变得净、绿、美;乡村旅游火了,老百姓腰包鼓了;长效治理有招了,人居环境改善了。老百姓由衷“点赞”,深情感慨:“环境好了,幸福感就强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

党的政策照亮致富之路。宝坻区将服务辖区产业发展、助力双战双赢,细化为100个文明实践精品服务项目,通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服务平台发布,同时积极点选引入市级志愿服务线上平台优质资源项目,成功实现理论政策宣讲、科普讲座、防诈知识普及、农民工权益保护、新农学堂等10余项志愿服务项目资源的共享、下沉。群众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就能听到最专业的政策讲解,掌握最新的惠民政策,享受最实用的农科服务现场指导,明确致富方向。党的富农政策带来了新变化。黄庄镇小辛码头村,潮白水阔,稻浪金黄,鱼蟹肥美,荷塘映日,生态宜人,村集体收入与日俱增,农家乐也是越办越火;方家庄镇小杜庄村,开辟了共享菜园,农户自己种菜,全村村民共享;八门城、大钟庄、新开口等镇,以农村合作社经营促进农民双丰收。

  “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宣传活动

完善平战结合的志愿服务机制。宝坻抗疫关键阶段,开通了24小时公益心理咨询热线,倾听群众心声,服务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家属和心理障碍群体,送去心灵抚慰,缓解恐惧焦虑情绪,向群众宣传讲解中央、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引导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树立“你的健康就是家人健康”的理念。热线以专业化的心理开导,累计接听电话咨询590人次。为许多家庭纾困解压,增强抗疫信心,走出心理困境。“救助热线”为公众戴上了踏实安全的“心灵口罩”,不仅是具有宝坻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也探索建立起平战结合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机制。

兴文化润民心

发挥“文宝坻”优势,在试点建设中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要求,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传承优秀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袁了凡曾是明代宝坻著名知县,其善德思想集中体现在《了凡四训》中,是传统历史文化优秀遗产,他倡导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救人危急”“耕读传家”“敬重尊长”等传统美德,早已深深融入宝坻人的血脉,成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由区文明办、区妇联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家风村风大家谈”主题活动已持续开展数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拓展其主题内涵,丰富道德实践,擦亮志愿品牌。《袁黄劝农》《说书讲古唱袁黄》等评剧、京东大鼓作品在城乡广为传唱。宝坻区还将历史元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载体建设,开发了凡文化旅游村,建设了凡纪念馆、水稻文化园、了凡广场、袁公井、感恩亭、善德文化长廊等,把这些承载家乡历史文化的公共设施,建成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

  “图书漂流”活动走进八门城镇

广阔舞台锻造过硬文艺队伍。宝坻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的指示,积极发挥文联和文化馆作用,开展文艺下乡下基层活动,组织文艺工作志愿者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创作评剧《袁黄买药》、歌曲《芬芳》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推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丰富群众生活,繁荣地方文化,擦亮“文宝坻”名片。通过文明实践,一方面不断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充满文化自信和自觉的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优秀文艺演出下乡和专业表演辅导,点燃群众的文化热情,传帮带出了一批基层文艺志愿骨干。

“以艺战疫”凝聚强大抗疫精神力量。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为引导城乡居民安心宅家做好防疫,宝坻区组织开展“宅小家爱国家”“笔尖上的战‘疫’”作品征集等主题活动,征集散文、旧体诗、现代诗789篇,曲艺、书画、短视频等各类作品1700余件,其中京东大鼓《万众一心抗疫情》、歌曲《大爱如天》《为你点赞,我的战友》、诗朗诵《中国力量》、短视频《我们都要好好的》等20多个作品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津云等主流媒体刊发播放,短视频《祖国我要对您说》《我们都要好好的》点击量均超220万。这些作品题材丰富、表达生动,展现出宝坻人民齐心抗疫、众志成城的坚定信心和艺术才华,创造了宝坻战疫文明实践最生动的大众文化“表情包”。

  抗疫主题漫画

传美德暖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宝坻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用道德滋养人心。

文明实践“火车头”,诠释担当“我先行”。“我要让全村每一户村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是小杜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杨树员生前许下的承诺。在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7年里,以担当诠释初心,践行使命。如今,作为小杜庄村新一代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杨秋静扛起老支书的承诺,带领村民继续为小杜庄村谋划书写新时代新画卷。东霍各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辛国征,一名80后女村党支书记,在群众中威信高、能力强,组织疫情防控、义务献血、文化展演、政策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响应者众多。赵家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董永忠,为了让村民走上水泥路,手术后三天便冒雨走进工地。这些领头羊,以青春的脚步践行着文明实践;以有为的担当诠释着时代新人的力量。

  杨秋静在小杜庄村口值勤,整理进出村人员信息。

善行力量春风化雨,雨润人心。讴歌模范,凝聚共识,弘扬时代新风,汇聚志愿力量,引领更多群众走进志愿服务,参与文明实践,共享美好生活。近年来,宝坻区注重宣传典型,评选最美家庭、文明户600余户,敲锣打鼓送荣誉、挂“牌匾”,还将荣誉牌匾送至“好儿媳”娘家,点燃宝坻家庭美德建设的星星之火,照亮十里八乡的村居街镇,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组织“身边好人”志愿服务队开展巡回宣讲,先后涌现出80后好儿媳孝敬公婆、邻里间接续照顾重度残疾人、只为一句承诺守望孤寡老人14年的好邻居、勤俭农妇养德育子成才等典型故事。老百姓在充满爱心、睦邻亲善中彼此感染;在助人为乐、守望相助中相互鼓励;在诚实守信、坚守善道中笃定信念;在勤勉敬业、真诚奉献中升华精神;在孝老爱亲、血脉情深中延续温暖。

  红艳基金宝坻巡回义诊活动走进老庄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口东镇老庄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为残疾群众做被子

高擎道德航标,突出价值引领。宝坻区高度重视选树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身边道德 感动宝坻”评选活动,选树各类感动宝坻人物(集体)45个、提名奖102名,从中产生全国道德模范1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天津市道德模范4名、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奖5名,推荐产生中国好人3名,天津好人146名。营造好人氛围,让人们时时感受好人魅力,处处感触文明气息。试点建设以来,宝坻区还启动优秀志愿者(组织)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宝坻区优秀志愿者120名、优秀志愿服务工作者20名、优秀志愿服务组织60个和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个。

  宝平街道志愿者为村民义务理发

树新风育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宝坻区以贯彻落实《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抓手,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常伴”的时代新风建设。

聚焦问题,建章立制。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养薄葬等不良习气,区实践办以区民政局“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支队为主体,动员全区781个所站“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指导各所站建立健全“三会”组织,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出台统一标准,简化红白事流程,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大操大办现象,涌现出“零彩礼”“零仪式”等一批移风易俗典型。

东霍各庄村“光盘行动”宣传走进乡村婚宴

分步试点,全域推广。以周良街道作为全区首个试点,统一红白事标准,规定喜事餐每桌平均不超过350元;白事餐平均每桌不超过200元,禁设吹班及晚辞灵,实践站负责提供统一音响设备,安排志愿者专职服务,减少邻里攀比,抵制封建迷信,促进邻里和谐,倡树文明新风。标准出台后,得到群众拥护好评。通过示范、观摩、交流,分享推广经验,涌现出新开口镇、周良街道、牛家牌镇等一批家风村风建设典型。周边街镇以周良街道为示范,跟进修订红白事标准,引导村民简办新办红白事,推动移风易俗走实有效。目前,试点经验已在全区推广。

设计特色项目,扶持品牌服务。充分发挥“8+N”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示范引领作用,采用结对共建、重点扶持、复制推广等形式,指导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扶持培育“扶贫助困”“家风村风大家谈”“您的头发 我的牵挂”等93个特色项目,推动移风易俗项目化、专业化、规范化,涌现出以助困帮扶为特色的“十元钱的力量”村级慈善项目,以红白喜事新风为特色的“朝霞小锣鼓”项目,以服务残障人士为特色的“洗衣房理发屋”项目,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