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管理通末梢  精准服务暖民心 天津市民政系统“绣”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精细管理通末梢  精准服务暖民心 天津市民政系统“绣”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8-11 15: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社区花园唠家常,交心夜话听民声。近年来,天津市民政系统依托民政“筑基”工程,深化借鉴“和平夜话”“海河夜话”经验,向社区居民问需问计问策,在疫情阻击战中淬火锤炼社区治理能力,在党建引领、健全体系、提升效能、兜底保障上下绣花针功夫,有力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倾情倾力构建了具有天津特色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  凝聚社区治理合力

充分发挥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让党旗在社区疫情常态化防控战场上方高高飘扬。突出党建引领形成合力。深入挖掘社区治理服务潜能,建立战时“三级防控体系”,构建属地管理、部门协同、机构负责的立体综合防控机制,聚力赋能、高效指挥,筑牢守住社区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用好村(居)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换届成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员微信群、组建临时党支部等多种形式,将下沉社区党员干部、社区党员志愿者、驻社区单位党员等多方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社区居民齐心协力落实防控措施。突出党员带头示范引领。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党员把社区作为疫情防控重要战场,带头参与社区防控,在细化网格管理、实施全员出入登记、地毯式追踪、无死角防范中发挥骨干作用,与社区工作者共同上阵,团结社区居民群防群控、稳防稳控,充分展现了社区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和战斗力,牢牢守住疫情防控的前沿战线。突出动员群众凝心聚力。市民政局4次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出倡议书,推广“支部建在楼栋”的党建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动员社区物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楼门栋长、村(居)民小组长、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和驻社区单位,形成人人有责、户户参与、社区全员防控的良好氛围。发挥社区宣传主阵地作用,引导社区居民充分认识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激发社区群众共同战胜疫情的决心斗志。

健全基层组织  落实社区居委会全覆盖

化危为机抓住疫情防控战机战果,固本强基,完善社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把社区服务管理范围覆盖到每个居住区、每户家庭、每个居民。开展“双摸排双到位”。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基层社会治理短板,扎实开展基层组织空白点和重点扶助人员双摸排双到位,指导街镇推进城乡结合部、保障性住房、新建居住区等区域社区居委会全覆盖工作,落实社区服务管理。明确新建居住区在居民入住前,属地街镇应明确代管的社区居委会或指导成立社区居委会筹备组,确保对社区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调整超大社区规模。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管理幅度、公共资源配置等因素,指导各区对人口规模较大、服务范围较大的社区,进行合理适当的规模调整,落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合理划分社区网格,配齐社区工作者,健全落实工作机制,推动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提升组织力。

突出精细高效  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

注重寓管理于服务,通过打造高效便捷服务体系,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政策温度,激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活力。精细社区服务单元。招募由12239名志愿者组成的“小巷管家”队伍,在街道片区内,由街片长牵头,统筹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基层执法人员等力量,有效开展基层治理,深化“敲敲门看看窗”“早看窗帘晚看灯”“大手拉小手”等特色社区工作法,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深化社区减负增效。针对防控初期出现多部门、多条线向社区重复派任务、要表格、搞检查的现象,从严落实社区取消和禁入事项清单,及时向市防控指挥部建议,提出社区防控减负措施,明确未经防控指挥部同意,不得向社区派任务、要表格,不得到社区进行督导检查,不得要求开具与社区无关的证明事项等,有效缓解了社区压力,让社区工作者轻装上阵,有更多精力投入疫情防控。提供贴心服务保障。加大“三社联动”,充分发挥民政牵头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职责优势,指导55家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联合发起“筑牢心理防线、打造安心社区”专项行动,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提供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增设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经费,用于政府购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扩大居委会办公经费和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范围,拨付街道乡镇1240万专项经费,为社区发放1.2万个体温枪以及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资,有力保障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社区工作者关爱措施,为全市3.7万余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办理了疫情防控专项保险。落细发放工作补助、职业伤害保障、改善防护条件、落实减负要求、做好关爱慰问、开展宣传表彰、实施容错免责等举措,进一步夯实了社区治理基础力量。

聚焦特殊群体  扎牢织密兜底保障网

市民政局聚焦主责主业,把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贯穿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加强重点人群精细化服务管理,扎牢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压实街道乡镇、社区(村)责任,指导各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孤寡老人、留守老年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及时纳入分级分类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走访探视制度,确保困难群众求助及时得到回应。推进审批提速增效。推进救助审批事项全部下放街道乡镇,落细先行审批要求。推进“救急难”平台建设,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实现困难群众“一方申请,多方对接”救助资源整合。对符合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儿童、困境儿童等符合政策条件的儿童,优化简化流程,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强化科技支撑保障。指导各区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互联网+养老”模式,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热线;依托社会救助热线和社会救助“直通车”微信码,推进社会救助“网上在线审批”,拓展困难群众寻求社会救助渠道,多管齐下提升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让群众有需求满足在社区,有矛盾化解社区,幸福生活在社区。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