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河西轻工业驰名全国,代表性行业棉纺织业、地毯是天津名副其实的第二产业龙头。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河西区推动老工业区加速转型升级,让这片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土地重现往日辉煌,从都市型工业园到陈塘科技文化产业园,到陈塘科技商务区再到陈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探索出了一条主动转型、内涵发展的路子。
2018年,陈塘自创区共有企业7857家,累计实现收入396.57亿元,以设计产业为支撑的科学技术与研究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65.74亿元,同比增长16.8%。
在打造以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中,河西区各类金融、新金融机构总数达700余家,总部及地区总部金融机构104家。楼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8年底全区商务楼宇总数达129座,楼宇企业数量超1.4万家,2018年全口径税收超亿元楼宇29座,超10亿元楼宇4座,亿元楼宇数量位居天津市首位;留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45座,楼宇企业留区税收占全区税收收入的60%以上,成为“立起来的开发区”。
幸福宜居的民生格局
河西百姓的“安居梦”逐步照进现实。
1985年,河西区“三级跳坑”住宅改造工作完成,10个街道的1500余户居民搬进了新家,摆脱“三级跳坑”逢雨必涝的困扰。2017年,河西区启动城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完成小二楼拆迁工作,安置居民2.5万余户,原址打造绿地29.2万平方米。
“安居”更要“宜居”。河西区在中心城区率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连续每年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区面貌日新月异。2018年,对226个小区开展微修复、微提升、微改造“三微”工程,使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普遍提升。
“绿色‘家底子’越厚实,生态才有‘高颜值’、发展才有‘高品质’。”天津市河西区区长姜德志表示,当下的满眼葱茏,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原本是曾经停用废弃的陈塘庄铁路支线。今年,河西区又启动了绿道公园二期工程,将扩建公园面积14.6万平方米,实现与解放南路中央绿轴“丁”字形交相呼应。并在全市率先实施园林养护、道路扫保、社区卫生和厕所管理全域市场化,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9个市级文化院团、5个市属文化产业集团、12个市区级演出场馆、9个会展设施聚集河西,为百姓带来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义务教育完成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保持100%,位居全市前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9名全科医生,186个家医团队,让居民享受高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特别是河西区集团化办学模式初见规模,在新华中学、实验中学等名校带领下实现了高端起步、高位发展,办学体制机制持续创新,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河西区建成老年日间照料中心22个,其中完成市场化运营改革9个,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文娱等多项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确定11个助餐点,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