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藏馆大文化 版画收藏家刘硕海的国际交流平台

小藏馆大文化 版画收藏家刘硕海的国际交流平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17 10: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藏书票是一种小众高雅艺术,拥有藏书票是有品位的人的雅趣。

在大城市未必人们都了解藏书票,而在天津郊区汉沽,这里的群众对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这里的青少年谈起藏书票这种艺术,都是头头是道,使外界对汉沽青少年的艺术品味刮目相看;汉沽地区,虽然紧邻北京、河北,不一定为人们所知,而国际版艺术家和藏书票收藏家对此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国著名藏书票收藏家刘硕海。

位于九河下梢处的天津孕育着国际版画藏书票收藏馆多彩的文化,有“中国刻字版画艺术之乡”之称的滨海新区汉沽隐藏着一座由馆长刘硕海在2006年底投资建造了这座中国第一家版画藏书票收藏馆,就是刘硕海创办的国际版画藏书票收藏馆。

在1500平方米的收藏馆里收藏着2万余件国内外顶级版画藏书票作品,是我国迄今为止收藏规模最大的国际版画藏书票收藏馆,每年都会邀请各国版画艺术家莅临收藏馆举行版画作品展览、版画知识讲座、版画技法研修班和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目前已为来自俄罗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捷克、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匈牙利、荷兰、日本、比利时、乌克兰、拉托维亚、希腊等30多个国家百余位版画艺术家举办了展览,推动了我国与国外版画藏书票艺术活动的交流。

刘硕海与艺术家交流。(资料照片)

馆长刘硕海,1955年出生,天津汉沽人,1976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装横专业。曾先后任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创作室设计员,天津汉沽区工人文化宫美术干部。

1979年,他放弃了在天津市内发展艺术设计的大好发展机会,返回汉沽家乡,他想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把版画这门艺术植根在汉沽。

他擅长版画创作,30多年里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其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现代意识,被众多国内外机构和艺术收藏家收藏,获得众多奖项,被誉为汉沽版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多国领导人收藏,也专门为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设计过作品。

刘硕海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藏书票艺委会委员、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汉沽刻字版画艺术院院长,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刘硕海在1994年第一次去意大利参加国际藏书票交流大会,当时交换了700余件作品,从此走上了版画藏书票收藏之路,又多次参加国际藏书票大会,藏品数量大幅度增加。

他说,其实他自己对藏书票的看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视到收藏上瘾的转折。

1994年第一次去意大利米兰参加第24届国际藏书票联盟大会,在那里,他于国内积累的对藏书票的认识全部被打破,国际上藏书票制作的艺术高水准令他兴奋异常,由其欧洲各国版画家的铜版、石版、木口木刻再国内是很少看到得到的,他们对待艺术的心态,和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在那小的天地里全神贯注的精神,以及精湛技艺和造型能力另他十分叹服、兴奋异常,从心底里爱上了这门艺术。那些他曾经看过的印在画册上的藏书票作品,与原作相比,差异竟是如此之大,经过印刷,手工艺术的细节生命和色彩魅力完全被淹没了。而国际友人也对他富于中国特色的作品充满兴趣,这一次参会,他总共交换了七、八百件作品。

他说,中国古代以木版画为主,接触西方铜版画较少,国内版画界很少能看到这些外国作品,他建设的这家收藏馆主要以收藏国外作品为主,且收藏品都属世界各国版画界顶尖水平。在收藏之初,每每有爱好者欣赏收藏作品不仅麻烦而且对作品也有损伤,于是萌生了开一个小收藏馆的想法,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使版画藏书票艺术更加普及。

2006年,汉沽区童图书馆正要转型,当时文化局正要拍卖这个房子,刘硕海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想,搞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还可以更好的促进艺术教育和交流。于是他提出想办一个国际水平的藏书票收藏馆。汉沽区领导听了他的想法后,对这个事情非常支持,而且在政策上给予了优惠。刘是个不轻言许诺的人,他只要决定去做,就千方百计地一定做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不懈地努力下,在朋友们的热心帮助下,在地方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际版画藏书票收藏馆终于建成开馆。

从此,这座收藏管里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国际艺术家和当地青少年,至今成为世界版画、藏书票艺术家交流的重要场所。

刘硕海获得的藏品由其个人创作的作品与国外艺术家交换获得,另外,他展开对外交流主要依靠个人存款,早年刘还经常向朋友借款,他并不依靠藏书票艺术营生,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支撑其当前收藏馆藏书票国际交流的繁荣。

今年6月15日,坐落于天津汉沽的国际版画藏书票手参观收藏馆邀请斯洛伐克版画艺术家卡塔琳娜.瓦夫洛娃女士举办版画艺术展。 (摄影:赵铭煊)

刘硕海的版画、刻字、藏书票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作品古朴、厚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重量感,作品简练、概括、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和处理,深入挖掘个人潜在的、具有个性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在观照东西方艺术传统的同时,注重东西方文化比较,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深刻的认识东方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传统其精华部分,结合现代艺术精神,表现具有浓重东方意韵的现代艺术作品,他的作品逐渐将两极艺术溶入佳境。他先后创作了“太行山系列、”“港湾系列”、“秋思系列”、“华夏系列”、“渔船系列”近百幅作品。用现代表现形式创作具有民间传统的藏书票达上百个品种。

他还曾受中国奥委会之托,同12位中国知名版画家为国际奥委会创作原作书票集,并为国家图书馆创作书票三套九枚,其中“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纪念”原作集做为国礼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

今年6月15日,收藏馆邀请斯洛伐克版画艺术家卡塔琳娜.瓦夫洛娃女士举办版画艺术展。瓦夫洛娃女士说,现在斯洛伐克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数码版画艺术,刘的这家收藏馆对于传统版画艺术有着非常高的价值。对于版画艺术的交流,瓦夫洛娃女士出版过一些作品集,并且在斯洛伐克学校里给学生们教授版画制作工艺,此外瓦夫洛娃在斯洛伐克也有一间小型私人美术馆,并且每周都会和一些收藏家和美术馆进行交流,同时也会去泰国,土耳其,韩国等地进行作品展览。

对于国际交流的意义,刘硕海有自己的看法,收藏馆是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国内自己发展还是有局限性,不和外来艺术交流就看不到“真东西”,对于版画这类艺术品,光是看印刷品是不行的,一定要看原作。“目前主要收藏铜版画,欧洲的铜版画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技法十分成熟,随着印刷革命,版画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刘告诉记者。刘对于目前各国版画艺术家都十分了解,自己制作了一个邀请名单,根据学术上的需要(作品类型,技法,国家)邀请艺术家来收藏馆举办展览。

刘硕海与国际艺术家交流。 (资料照片)

“艺术有一种魔力,进入这个领域才能尝到艺术的甘甜,享受的同时又交了许多朋友”,刘感慨道,“未来主要还是把重点放在学术研究上,计划收藏更多更有价值的作品,几年来收藏馆也在一点点扩大,设备和条件也在改善,收藏馆还开办了版画培训班,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学生进行技法教授,希望将版画的影响力慢慢扩大。”

如今,在刘硕海的积极引领下,中国版画藏书票普及程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版画艺术家、收藏家和爱好者也越来越多,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版画的艺术,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刘硕海的好友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收藏了12多万件藏书票,为其在荷兰购得,将在上海开办更大的一家国际藏书票收藏馆。

藏书票史话

藏书票已有500年历史,最早出现于德国。最早的一张藏书票,制作年份大约是1450年。早年德国藏书票大多以贵族纹章为主题,再以寓言故事图、动物、花草和交织字母点缀。在法国,藏书票是1574年左右才传入的,起初并不像德国、英国那么盛行。这是因为法国藏书家都有一种脾气,喜欢把全部藏书拿去加工改成皮面精装,再在封面上压印自己专有的纹章。西方人收集藏书票是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藏书票的风格从浮华归于简朴。

我国现存最早的两枚藏书票也是十九世纪初出现的,一枚是宋春舫在1914年到瑞士留学时请人设计的“褐木庐”藏书票;一枚是关祖章1910年左右在美国留学时所用,画面是一位头戴方巾、衣着清爽的书生,在红灯高照下,于书堆前翻阅古书。

19世纪30年代,藏书票开始较多传入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叶灵凤等人都推崇并使用藏书票。当年叶灵凤设计的“凤凰”藏书票,如今已经成为兼具艺术和史料双重价值的收藏珍品。在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创作时期,当时十分活跃的青年木刻家李桦、赖少其、唐英伟、陈仲纲等都曾创作和使用过藏书票。鲁迅也曾收藏了24枚中国早期的藏书票。遗憾的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藏书票未能在中国得到很好发展。

1996年8月,在捷克举行的有29个国家代表出席的国际藏书票协会联合会(FISAE)代表会议确定了藏书票的国际标准:藏书票必须标明“EXLIBRIS”一词或中文“书票”、“藏书”、“XX藏”,“XX的书”等字样;票面必须有票主(即书的所有人或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书斋等;藏书票一般5至10厘米见方,外形不限,可方可圆或不规则,有图案、纹饰;藏书票是版画原作,有一种多幅、尺寸小巧的特点,下方边缘应有作者的铅笔签字。此外,每张藏书票必须包括拉丁文EXLIBRIS各国公认的藏书票标记字样,允许使用各国的文字连同所有者(票主)的名字。

由版画家亲手刻印的藏书票限量刻印,印笔签名,体现了收藏价值,因而被国外称为“微型版画”、“纸上宝石”。藏书票题材宽广,不拘一格,在方寸之间,几乎浓缩了人类的文明史。藏书票含文学、艺术、宗教、戏剧、人物、风景、动物、花草、民间传说和与人类情感生活有关的内容,同时将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直至民族风情、社会习俗、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杨成)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