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图事」垃圾分类在天津,咱玩儿“智能”的!

小区资源回收站、物资车辆转换棚、智能分类垃圾箱、积分兑换机、有害垃圾箱、电子宣传屏,是目前河西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标配”。河西区还印制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和宣传单等,及时在社区张贴、发放到居民手中,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可回收生活垃圾。

「津城图事」垃圾分类在天津,咱玩儿“智能”的!

来源:网信静海    2019-06-30 20:32
来源: 网信静海
2019-06-30 20: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小区资源回收站、物资车辆转换棚、智能分类垃圾箱、积分兑换机、有害垃圾箱、电子宣传屏,是目前河西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标配”。作为回收分类垃圾的主力设备,“小区资源回收站”由6个垃圾回收箱和一个积分兑换平台组成,垃圾回收箱分为厨余、织物、纸张、玻璃、金属、塑料六大类。

“看到宣传人员说,把垃圾按类分好扔到垃圾箱,还能赢积分换东西。”在友谊路街西园南里社区的居民常惠芬带着外孙将垃圾按照纸类、塑料、玻璃等分类投放到垃圾箱,就可累计积分。常惠芬阿姨的外孙先把一小袋电池扔进了有害垃圾桶里,然后在“小区资源回收站”刷了刷自己的垃圾分类积分卡,随后将报纸和塑料瓶,分别扔进“纸张”、“塑料”桶里。很快,垃圾的重量和这次投放的积分就被自动计算显示了出来。

“使用智能垃圾箱方便环保,不仅有助于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而且积分还能折算为现金消费,非常好。而且现在外孙在路上看到空塑料瓶都会捡起来,存在家里,收集起来扔到这个垃圾分类箱。”常惠芬说道,现在外孙习惯性地把瓶瓶罐罐固定堆在一个地方,哪怕是个旧牙膏盒、一个塑料瓶,他都会单独装好,放到小区垃圾分类回收箱中,从思想到行动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民于藟也有同感,她说,“小区资源回收站”上不仅可以刷积分兑换卡,还能够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投放垃圾就能产生积分,积分能兑换牙膏、肥皂、垃圾袋等生活用品,激发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不过家人们并非冲着积分才坚持这个事,保护环境才是关键。

据友谊路街西园南里党委书记、主任庄燕介绍,自6月13日“小区资源回收站”开始投入使用后,6天来,办理积分兑换卡的居民已有330余人。“社区老人一般会选择办理积分兑换卡,而年轻人则多选择微信扫描二维码来进行垃圾投放。”庄燕说,生活垃圾分类需要调动居民家庭、学生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目前西园南里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目的是全面提高公众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基础知识、操作流程。

同时,河西区还印制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和宣传单等,及时在社区张贴、发放到居民手中,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可回收生活垃圾。

“我以前垃圾都是混着一起扔的,都不知道怎么分类,这个宣传手册讲的明明白白,这回终于清楚了。”近日来,西园西里的社区网格员持续开展入户宣传垃圾分类活动,王月新在社区网格员的详细介绍下,终于明白了如何将垃圾进行分类。

社区网格员一边发放可降解厨余垃圾袋和宣传资料,一边为居民讲解“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等垃圾分类常识,介绍家庭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以及小区四色垃圾箱的投放方法,告诉居民垃圾分类程序及分类后的垃圾归宿和用途,倡导更多社区居民了解垃圾分类,并参与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去。

据介绍,家庭中厨房里产生的剩饭剩菜、果壳果皮等属于“湿”垃圾,对于这部分易腐垃圾居民可将其沥干水后丢到绿色厨余垃圾桶里。有些生活垃圾比如废纸盒、易拉罐、饮料瓶属于可回收垃圾,这些是可以“变废为宝”再回收利用的垃圾,可将其丢到标识着“可回收物”的垃圾桶里。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以及暂无回收利用价值的废物需要放到灰色的“其他垃圾”箱中。

  而废电池、废灯管等属于有害垃圾,应该投到红色垃圾桶。

此前,西园西里社区开展多项活动,宣传垃圾分类,不仅给居民带来美好的心情,还能让居民的生活更舒适。

垃圾分类是城市文明、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今年,河西区计划打造8个精品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包括:气象南里、紫金北里、宾水东里、教师村、惠州里、惠阳里、西园西里和西园南里社区,并且到年底实现所有社区垃圾分类投放、各级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率达100%,培养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积极营造为改善生活环境而努力、为大力促进绿色发展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这些小区将设置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通过各分类箱体单独计重,数据回传到设备电脑,由电脑网络上传到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平台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控,确保箱内物品通过分类运输车辆来及时转运,并通过活动宣传、引导以及积分兑换礼品的形式向居民推广垃圾分类。

目前,西园西里、西园南里两个社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已调试完毕,其余社区的设备也将陆续完成调试工作,预计近期投入使用。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同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这才能使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迈向更可持续更文明生活。

(网信静海)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