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天津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一年。
2018年,天津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2018年,各级各类媒体,尤其是中央主要媒体频频“聚焦”、纷纷“点赞”天津。根据津云新闻的大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6家中央主要媒体共刊、播发宣传天津的重头稿件超过200篇。在这些报道中,“智能”“绿色”“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等关键词频繁闪现。
报道主题哪些新闻最受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中,天津的哪些新闻最受中央媒体关注?小编从各大央媒相关报道的大数据中提炼出了如下“十大高频词”:智能、绿色、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民营(企业和经济)、达沃斯、党建和创新。十大高频词新闻
在2018年央媒有关天津报道中的占比:
高频词1
智能
2018年5月18日《人民日报》一版单发了《智能之光点亮天津》。文章称,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三个着力”的指引下,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第二届智能大会东道主天津给予智能时代的敬礼,意味深长:我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全球知名节能工业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丹佛斯公司落户武清等一批重大科技产业规划布局是天津创新引航,智能产业扛起发展大旗的代表;天津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天津出台的配套衔接的“1+10”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项计划以及天津港保税区给予智汇谷一揽子优惠政策造就了天津市平台托举,智能企业加速快跑的生态格局;智慧新城、无现金城市智慧带来了精细化的社会服务以及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提升。坚持发展智能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造就天津市智能社会全新动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月3日播发《天津市积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天津智港”》,时长5分25秒。新闻中提到: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曾来到滨海新区。天津市把智能科技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系统谋划“大智能”战略布局,打造“天津智港”。如今,智能科技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天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到2020年,天津将逐步构建起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体系,初步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智能科技产业领航区。
高频词2
绿色
6月1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专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中,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探索引领生态文明示范 十年长出一座绿色新城》为题,从改革攻坚、智慧宜居、产城融合等方面,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全篇用生动的笔触,再现生态城如何让一座绿色新城在荒地上崛起,对生态城在探索、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予以肯定。
《光明日报》12月24日7版刊登《大邱庄:从钢铁村到绿色镇》。文章称,20世纪80年代初,赤贫村大邱庄,依靠村办工业迅速致富,蜚声中外,时称“华夏第一村”。然而曾经的致富模式给大邱庄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单一的困扰,大邱庄痛定思痛,抛弃旧模式,清算钢铁企业的环保账,投入巨资进行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改造,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对于历经改革“阵痛”的大邱庄人,“一切向钱看”已成历史。40年过去了,如今它因绿色和谐发展而闻名。
12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刊登《天津中新生态城十年改革创新打造绿色发展之城》。报道称,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生态城规划建设情况介绍后,勉励生态城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一座绿色新城正在荒地上崛起,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宜居、产城深度融合的道路。
高频词3
高质量发展
1月20日《人民日报》6版单发《2017年GDP增长3.6%,为多年来最低。迎战三大变革,迎向高质量发展——三问天津如何闯关》。文中指出,自1999年起,天津经济增速一直全国领先,增幅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但2017年,天津经济增速降到多年来最低点。文章认为造成这一历史低点的原因是产业结构偏重偏旧、新动能增长点青黄不接、资源环境难以为继、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四大瓶颈长期困扰。对此,1月3日召开的天津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表示,“对天津来说,2018年是抢抓历史性窗口期,闯关口、度关山,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生死攸关的一年。” 对于天津来说,经济增速回落也是以质为帅、主动作为的结果。摒弃速度情结、放下数字包袱,挤掉的是水分,压实的是责任。为了切实提升天津GDP高质量发展,天津应抓住两大机遇:一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是十九大后新一轮推进高质量发展,算好发展大账,迎战“三大变革”,努力闯过迎向高质量发展的生死关口。
《新华每日电讯》3月16日9版单发了《以铁担当硬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文,刊载了对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的专访。在谈及“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天津将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时,李鸿忠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时代、把握大逻辑、践行新理念,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工作方式上来一场深刻的大变革,真正把战略重点转到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拼绿色发展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精心组织实施好20项民心工程,使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在谈及“天津在推动干部转变作风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时,李鸿忠说:“组织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实施20项民心工程,在党员干部中大兴好学、实干、亲民、尚能之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正风肃纪、激浊扬清,唯实求真、狠抓落实,不表空态、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带着对群众的感情,为老百姓办实事、为企业家服好务,以疾风厉势治庸治懒治无为,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胆忠心、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开创天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高频词4
营商环境
4月26日《人民日报》1版栏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刊发《天津 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文章说,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大气力解决体制机制弊端,既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的总要求,也是天津面对发展难题的痛切反思。春节一过,天津市即组织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16个工作组、45个服务组、35个金融服务组到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天津市也启动了从2018年到2020年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三年行动,同时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澄清保护、监督问责四项机制,营造起亲商、敬商、安商、利商的好环境,努力将天津建设成高质量发展的改革高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月25日第1条单发《天津改善营商环境 企业市场活力竞相涌现》。这篇报道说,近年来,天津把改善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企业最多跑一次,降费提效减轻企业负担,多管齐下激活创业热情,企业市场活力竞相涌现。
高频词5
京津冀
《经济日报》9月27日14版单发《天津静海“五个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天津市西南大门的静海区,如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静海给出答案:一,携手共谋发展,区发改委、交通局、环保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深入走访与静海区接壤的河北沧州市、黄骅市、文安县、霸州市等市县,就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如何服务雄安新区共同探讨,就交通、产业、环境保护、民计民生逐级逐项展开对接;二,优化路网布局。静海交通部门与河北省周边五市县交通部门达成了《津冀“1+5”交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创新体制机制,京津冀首个检验检疫试验区正式投入使用使天津静海区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集通关、查验、检验检疫、堆存、保税仓储、加工配送、国际物流分拨配送、进出口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产业聚集区、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和检验检疫服务发展创新区。
2月23日《新闻联播》头条播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天津:服务协同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时长4分24秒)。新闻中报道:天津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进入2018年,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国家战略,天津进一步加强政策规划,把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提升服务和协作水平上。服务协同发展大局,完善连接雄安新区、京冀周边城市的交通网络,加强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承接平台。依托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今年天津还全力构建“1+16”承接格局,打造16个各具优势的承接载体。依靠创新形成新动能、激发新动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十大高端产业集群。
高频词6
自贸区
1月8日,《人民日报》10版单发《在推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上下足功夫,天津自贸区——擦亮融资租赁金字招牌(聚焦高质量发展)》。文中就天津自贸区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上作出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作出了总结。
高频词7
民营经济
《新华每日电讯》11月25日1版《帮民营企业就是帮“自己人”》。文章指出,从推进民营经济发展“25条意见”到营造创业良好环境的“津八条”;从“双万双服”甘当“店小二”到“企业足不出户,问题线上解决”,再到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一制三化”改革,天津坚定思想,主动作为,不断深耕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帮助企业闯难关,助力发展创新。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之后,天津更是不遗余力搭台子、想法子、给路子,努力让津沽大地成为企业家创业“高地”。
高频词8
达沃斯
《人民日报》9月18日14版《夏季达沃斯与天津的“十年之约”》以专题形式探讨了“达沃斯”与天津的不解之缘。2018年,为了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紧扣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天津实际,天津市共提出12项议题,包括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强全球合作等内容,再次在“融入全球化,提升开放水平”“营造好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力,创新创造价值”等核心内容上,发出加强合作促发展的强音。
《新华每日电讯》9月20日2版刊发《夏季达沃斯论坛透露中国经济哪些新信号》。文章认为,关于中国经济新信号的一些问题,正在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之窗。
高频词9
党建
《光明日报》7月2日3版单发《在党旗的辉映下全力建设“健康天津”——天津公立医院加强党的建设纪实》。文章指出: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天津市卫生系统把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作为建设“健康天津”的最重要支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建设“健康天津”的过程中,关键在卫生系统营造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其中最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经济日报》1月29日16版刊发《天津武清区河西务镇三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旗——三街村的好当家》。文中记录了有着24年党龄的54岁王洪旗自1993年当选村委会主任以及200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让土地活起来,加强土地流转;让制度立起来,进行村务公开和村民协商;让村子稳起来,解决群众生活难题。十几年里,王洪旗带领村委会干部,团结全村群众,齐心协力,开辟出一条符合村里发展实际的新路,为百姓创造出和谐康乐的生活环境,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高频词10
创新
《人民日报》9月21日21版单发《开放创新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章以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为契机,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为主题,论述了中国在对外开放40年、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之路、迎接理念多元化的世界、开启移动新时代、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中国的创新型社会等200多个不同议题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文章指出如下事实:对外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创新发展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利用新技术、新成果打造创新型社会。
《光明日报》9月20日12版《让创新成为“一带一路”的亮色》中指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这些重大创新的理论推动着“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一带一路”概念就是最大的创新,因此在推进过程当中,更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确保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真正实现,为各国人民谋福祉,为世界发展领航。为此,“一带一路”所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应秉持“各展所长 创新与共”、“绿色之路 创新前行”的理念,利用“一带一路”的良机,促进广泛性的发展,造福更多国家的人民。
报道频次哪些月份最受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6家中央主要媒体刊播发关于天津的重头稿件就有200多篇。
从时间上看,1月和5月份最受中央媒体关注,报道次数最多,为23次。其次为6月和9月,都为22次。
关注程度哪些新闻抢得“头条”?
如果说头版是报纸的脸面,那么,头版头条就是脸上的眼睛。一般来说,并不是每篇新闻都有机会登上头条的位置,只有最重要、最典型、最具示范意义、最能彰显先进经验的新闻,才可能出现在头条。
人民日报:1月7日1版单发《天津创新党建引领,打通社会治理“最后几米” 让水流到地头》(2252字)2月6日1版单发《天津市宝坻区石辛庄村驻村干部姚迅——“咱就是这村里的人”(新春走基层扶贫干部进村来)》(899字)2月28日1版单发《天津 协同拼出加速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1564字)4月12日1版合发《对外开放再扩大 深化改革再出发》(共2418字,涉津315字)4月26日1版单发《天津 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1077字)5月18日1版单发《智能之光点亮天津》(共2567字)6月19日1版单发《十年长出一座绿色新城》(2760字)6月21日1版单发《立足比较优势 把握功能定位 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852字)光明日报:
5月24日1版单发《点亮万家灯火 光明温暖人生——电力一线工人张黎明坚守初心的故事》(共2338字)7月4日 1版单发《“红色头雁”展风采》(共1785字)8月9日1版【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栏单发《天津自贸区:创新举措落地生花》(共1573字)经济日报:
5月14日1版单发《渤海之滨崛起“智能新城”》(共1457字)8月11日头版头条《天津港在创新中转型提质》(共2229字)中央电视台:1月20日《新闻联播》第3条【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专栏播出《天津:全民共治 保卫蓝天》(上提要,时长约2分10秒)
2月23日《新闻联播》头条播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天津:服务协同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时长4分24秒)
5月19日《焦点访谈》播发《门风正 万事兴》(涉津1556字,时长5分48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月3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发《天津市积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天津智港”》(单发,上提要,第一条,1396字,时长5分25秒)9月25日第1条单发《天津改善营商环境 企业市场活力竞相涌现》(时长4分55秒,共1432字)
来源:“津云”客户端
(网信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