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惠卡惠及300余万人次 形成“观众、院团、市场” 良性循环

作者:刘颖 来源:天津日报
2018-11-16 15:54:27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小卡片激活大舞台

——天津文惠卡惠及300余万人次 形成“观众、院团、市场” 良性循环

天津北方网讯:观众每天可选择观看的文惠卡演出平均达到10场以上,文惠卡网站的点击量累计达到4300万次,日均4.7万次──

天儿越来越凉了。每年都要在此时南迁的张保华阿姨,今年选择留在天津──“因为我拿到天津的‘卡’了,就是嘛戏都能看的‘文惠卡’!这回我得好好过戏瘾!”

张保华阿姨的话,道出了众多天津观众的心声。

让观众少花钱、多看戏、看好戏

2015年初春时节,天津文化惠民卡“横空出世”。面值500元的文惠卡,观众交100元,政府补贴400元,拿卡买票还能打折。这是把原先补贴给院团的钱,直接补贴给了观众,与此同时,也把选择权直接交给了观众。

一卡在手,既有补贴,又有折扣。一笔经济账算下来,最便宜的票也就花费几十甚至十几元钱。真是少花钱、多看戏、看好戏。

还记得文惠卡首发日零点,年轻的“老”话剧迷盛润泽成了第一位用户。“有了文惠卡,是剧场,咱都敢进了;有演出,咱都敢看了。”这是盛润泽的“名言”,渐渐地,这成了每一位文惠卡用户的共同语言。据统计,2015年至今,文惠卡累计发放43.5万张(次),财政补贴市民看戏资金1.49亿元。2015年持卡看戏人数36.14万人次,2016年70.42万人次,2017年106.34万人次,2018年截至10月29日达到88.67万人次。

享受了文化成果,也点亮了美好生活。一对老夫妻,因为文惠卡,每个月都能置身剧场欣赏钟爱的戏曲;一位年轻妈妈,因为文惠卡,和孩子在文艺的天地里共同学习成长;一名青年学子,因为文惠卡,陪父母一起看戏,也献上一份孝心……台上台下,一同奏响幸福祥和的乐章。

倒逼营销和生产机制改革

观众的热情上来了,剧场也热闹起来了。文惠卡发行4年来,演出场次、上座率屡屡看涨。2015年,推出文惠卡演出952场,2016年推出1781场,2017年推出3815场,2018年截至10月29日推出4281场。各院团演出上座率普遍达到八成以上,很多优秀剧目一票难求,在2017年,就有525场演出高挂“满座”牌。

文艺院团也是文惠卡的受益者。除了演出场次增加、上座率提升,文惠卡更给他们带来了广阔的机遇和提升的动力。因为选择权在观众之手,“蛋糕”能分得多少,全凭观众喜好,这就等于把院团推向了市场。如此一来,倒逼文艺院团营销机制和生产机制的改革,赶快积极打开为人民创作的“任督二脉”。

“文惠卡推行以后,实实在在的改变了整个剧院的状态”,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说。“还没有文惠卡的2014年,我们剧院全年演出还不到一百场;到了2016年,全年演出场次就达到了200场,整整翻了一倍。演出场次多了,演员的演出收入相比文惠卡推行之前增收了70%。有了收入、有了展示平台,大家的心思都放在演出上,也就没有人不务正业了。之前无奈想改行的一位年轻人选择留在了剧院,现在已经是好几出大戏的主演。文惠卡真是激活了大家十足的干劲儿。如今,每个人都自费准备好几套演出服,就是为了避免在演唱会上撞衫,于是每次演出都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显而易见地看到演员们内在的变化,现在大家的精神风貌,满满都是职业自信和自豪感。”

让文艺院团把更多精力放到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上,文惠卡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这一源头问题。观众花钱买票看戏,对剧目的要求自然也高了,为了不被市场淘汰,演职员必须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以更加精彩表现回馈观众──这就形成了一个“观众、院团、市场”的良性循环。

文化惠民的前进脚步从未停歇

就像舞台上的故事,总有一个主线,文惠卡的出发点、落脚点,也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从2015年初春津门降生,文化惠民的前进脚步从未停歇。2016年,文惠卡新增郊区卡、学生卡、公益卡,“订制”让服务更加精准。特别是郊区卡一出,剧团送戏到家门口,演出结束后观众回家不方便的问题迎刃而解。2017年,文惠卡大家庭继续壮大,成立了我国首个“文化惠民演出联盟”,民营院团的演出和演出机构引进的外地优秀剧目也加入文惠卡。这样一来,可以选择的剧目更多了,观众更开心了。现在,观众每天可以选择观看的文惠卡演出平均达到10场以上,文惠卡网站的点击量累计达到4300万次,日均4.7万次。这些改革、创新,带动天津演出市场进一步繁荣活跃,给素来热爱文艺的津门百姓带来稳稳的幸福。(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