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教改出新招:“通用+非通用”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2-26 09:09:46
分享

今年9月,南开大学2017级新生刚刚入校,一场新生家长会正在外国语学院进行。当院长阎国栋向家长介绍南开大学新推出的“通用+非通用”人才培养项目时,不得不中断发言。原来,所有家长都不约而同对这一项目致以热烈掌声,并在散会后纷纷前来咨询项目信息,家长的认可让阎国栋对“通用+非通用”项目充满信心。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新时代新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热点”,都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建设推动。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存在人才培养“复合”程度不够的问题:外语专业学生缺乏其他学科背景,而其他学科学生外语能力又不够强。

为此,南开大学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原有的双学位修读、辅修的基础上,扩展出“人文社科专业+外语专业”的外国语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又称“通用+非通用”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并于今年9月开始在2017级新生中实施。

“通用+非通用”项目目前涉及外国语学院、历史学院、旅游与服务学院、商学院四个学院,涵盖七个专业,即世界史、旅游管理、国际商务三个“通用”专业,以及德语、法语、日语、俄语四个“非通用”专业。这七个专业新生在入校后,可在各自学院自愿报名加入“通用+非通用”项目,选拔考试通过后,三个“通用”专业本科新生分别选择德语、法语、日语或俄语作为第二专业,四个“非通用”专业本科新生分别选择世界史、旅游管理或国际商务作为第二专业。

该项目学制为四年,成绩合格者将获得一个外语类专业学士学位,一个人文社科类专业学士学位。与其他“辅修”或“双学位”培养方式不同的是,“通用+非通用”项目,并非在某一人文专业基础上加上外语专业,“蜻蜓点水”式的学个皮毛,而是将学生培养计划单列,以尊重学生意愿为主导,适度调节,形成12种“个人定制”的双学位培养计划。“通用+非通用”项目学生并不在本科录取专业跟班学习,而是有独立的班级建制,一二年级主要由外国语学院负责外语课程修学,三四年级由相关人文社科学院负责专业课程的培养。在四年中,“通用+非通用”项目学生要修满180学分,实现两个专业必修课程的“全覆盖”,毕业撰写两个毕业论文,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力不足,也可申请回到原专业学习。

目前第一批61名“通用+非通用”学生已经学习近一个学期,他们在报名之初就感到这一项目的火爆:外国语学院新生报名77人,录取29人,录取比例为37%。旅游学院新生报名47人,录取17人,录取比例为36%。旅游学院2017级本科生靳一丹考入了“旅游管理+德语”班级,她说,选择“通用+非通用”的同学,状态有如“第二个高三”。为此,她会在每天上课前一小时赶到教室自习,她和室友也会在无课的晚上,不约而同地在宿舍读外语,背单词。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师刘飏认为,“通用+非通用”将语言工具与专业学科相结合,解决了学生“未来规划迷茫”的问题。据她介绍,俄语专业的第一志愿率往往不高,但选择了“通用+非通用”的学生,课上抬头率高了,课下问题问得多了,普通俄语班一学期能学一本教材,而“通用+非通用”班能学一本半,学习进度比普通班快出近一半。

南开大学教学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段文斌表示,“通用+非通用”是南开人才培养的一次“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破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条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计划到2018年,除已有外语学科外,外国语学院西、葡、意等语种将全部参加该项目,另有若干个人文社科专业也将加入。

“通用+非通用”,也是南开大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开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公能”素质教育理念,坚持教学优先,重视打牢基础,强化基础素质锻炼,强调实践育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目前南开大学在“大学英语”“数字电子技术”“有机化学”“现代中国文学”等11门课程中试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新模式。还正积极推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筹划制定《南开大学本科课程基本工作量规定(试行)》,将教学指标纳入教师的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

“教学,是大学育人工作的基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要素。教育的目的不是‘灌满那桶水’,而是‘点燃那把火’,要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渴望,重塑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现问题的动力和能力。”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对教学改革的期许正在变为现实。(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