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回国教书至今,一晃快四十年了。之所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是因为我的心头还有一点火,我愿意把这火继续传下去。”94岁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21日晚在南开大学“叶氏驼庵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深情讲述了她对后学者的期望。
从教师到学生,从读者到朋友,当天的南开大学田家炳音乐厅,座无虚席,就连过道和台上也挤满了观众。当身着菡萏色长袍的叶嘉莹在门口从轮椅缓缓站起,一步一步走向演讲台时,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表示敬意。
“叶氏驼庵奖学金”是叶嘉莹先生于1997年以恩师顾随先生名号“驼庵”设立,以此纪念师徒之间的心灵契合,并专门用于激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研习。
“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然而‘欲达到此目的’,则除取径于蟹行文字外,无他途也”,叶嘉莹向大家展示了恩师顾随1946年致其行草书信,她一边讲解,一边吟诵,平平仄仄之间尽是传统诗韵,“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像南岳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样,得到老师的心传,并且能有自己的突破和建树。”
94载岁月如流,叶嘉莹教书74年。这其中她少年北京失恃,青壮年台湾身陷囹圄,晚年大女儿车祸罹难,多年来越洋奔波……尝尽了人生百味,但她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人生态度——“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这两句话是叶嘉莹在年少时作的诗,定居南开后,变成了迦陵学舍门前的一副对联。
她说,“想要在人世之间做一点事情,就要拼尽全力,会经历很多痛苦、悲哀,生活在尘世之中就要担负起这尘世的责任,但是无论这尘世如何万紫千红,如何繁华喧扰,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叶嘉莹的这份平静一直持续至今,虽然现在年事已高,她仍然坚持在各地讲座讲学。每次讲课,叶嘉莹必然坚持站立。讲起古典诗词,这位素衣华发的老人便焕发出不一样的青春。她说,“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我有责任把它传承到下一代,如果我不能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给下一代,我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2016年,为持续支持南开发展,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教育事业,叶嘉莹决定将身后所有积蓄、藏书、书画,全部捐给南开,衷心希望南开学子能有所成就,有所建树。
《妙法莲华经》言:“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莲花虽然落了,但它孕育了莲子,莲自此生生不息。这也是叶嘉莹对后学者传承诗词的无限期望,“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大抵说得便是如此吧。
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叶嘉莹已经从事中华古典诗词教育70余年,诗词几乎已成为她的信仰。面对这位把一生奉献给诗词的老人,她的“心头一焰”,让众人无不心头一热。
“叶先生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从事中华古典诗词研究,她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支持后学,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克欣在颁奖典礼上对叶嘉莹表示崇高的敬意。
“古典文化不惟是一种外在的宝贵遗产,它更是植根于每一个人心里的、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叶先生对后学者循循善诱,寄以厚望,在南开园中种下诗词的种子,她的精神有如夜里的长明灯,给我们的温暖是恒久的、永存的。”今年“叶氏驼庵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2017级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杨佳将感叹道。
“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整整2个小时,94岁高龄的叶先生站立着完成讲座。“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叶先生心头的一点火焰仍是的历长明的,她希望后学者可以把这星星火焰传递下去,明终不尽,永葆真纯。(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