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之城:天津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城市载体功能

作者:陈璠 来源:天津日报
2017-05-09 13:32:35
分享

通达之城:天津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城市载体功能

  目前,地铁6号线一期洞庭路站至梅林路站隧道已双线贯通,开始进行铺轨与电气化设备安装。

  一座城市犹如一件艺术品,必须精雕细刻,才能彰显个性。五年来,无论是外来客还是本地人,很多人都赞叹:“天津变得更大气、更美丽了!”这正是得益于本市坚持规划先行,不断提升城市载体功能,“硬件”和“软件”并重,使城市空间不断优化、对外联络通道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本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大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60多项课题研究,编制完成了130多项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一座美丽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逐渐展露容姿。

  深入推进协同发展

  以规划促率先突破

  近年来,本市着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围绕产业、交通、生态建设等领域,以规划之为促率先突破。

  为深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本市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总规修编方案中,围绕“一基地三区”的城市定位,进一步提升了滨海新区的发展地位,着力打造武清、宝坻、宁河、静海、蓟州、西青、津南7个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同时,通过三规统筹,框定城市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城市开发边界等总量,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为300多个重点发展项目提供空间保障,实现发展空间前瞻引领、资源底线刚性约束。

  在深入分析两市一省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基础上,本市结合空间资源条件和发展需求,提出了于家堡金融区和响锣湾商务区、东疆保税港区、临空产业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园、武清国家大学创新基地、未来科技城、静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等“1+11”功能承载平台。同时,借鉴北京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的经验,完成了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规划。通过聚集人才、技术优势,建设区域创新、研发基地,打造一批承担区域性专业化职能、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

  为深入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完善对外联络通道,本市开展了天津铁路枢纽总图等规划研究,编制了市域铁路网规划,推动津保、京唐、京滨城际等规划建设,落实京沪二通道、津保忻铁路、津承铁路的规划线位,进一步提升天津在区域中的铁路枢纽地位。此外,优化疏港交通规划,增强对各个港区支撑,规划建设进港三线、南港一线,新增南港二线、临港铁路等直接进港通道,构建了“北进北出、南进南出、环放式”结构,强化了天津“一带一路”入海口作用。

  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以规划促稳中求进

  城市不可“摊大饼式”发展已成共识。本市高起点、前瞻性进行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指引城市空间要素资源实现科学配置,形成城市新的竞争优势,以规划之为促稳中求进。

  日前,作为中心城区西部大型湿地公园——侯台城市公园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园内古典式建筑群落开始展露新颜,近日将建成对外开放。公园建成后规模将仅次于梅江公园和水上公园,成为本市第三大公园。

  据了解,侯台城市公园在规划建设中,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采用大量生态透水材料铺设地面,打造每一寸土地都可以自由呼吸的公园。在公园浓密的绿植中设置了面积约3公顷的体育园,布设有各类球场和新型智能健身设施,沿公园中央湖面还设置了长达2500米的环形滨湖慢跑步道,让市民又多了一个休息、游玩、健身、观景的好去处。

  近年来,本市选取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展了一批城市设计。通过反复研究这些地区的城市风貌、建筑形态和城市色彩,先后完成了天钢柳林地区、黑牛城道两侧、文化中心周边地区、解放南路周边地区、南运河沿线、子牙河沿线、新开河两岸等多项城市设计,开展了侯台公园、柳林公园、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及周边规划策划,引导重点区域实现发展定位。同时,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在绿荫里、新八大里、天拖等地块出让之前进行了项目策划。

  本市不断深化城市载体功能规划,组织编制了市域综合交通、轨道线网、客货运交通枢纽等规划,统筹安排对外交通、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客货运枢纽及城市停车系统。完成了“十三五”造林绿化规划、环外郊野公园绿道联通策划,将市域25%的国土总面积确定为生态保护用地,构建了“三区、两带、多廊、多园”的市域生态保护体系。完成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供水、电力及人防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地震监测设施等涉及公共服务、城市安全、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此外,还开展了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和全市危化品仓库选址,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全市域范围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化建设。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不可多得的财富。本市在规划建设中十分注重挖掘和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4月初,五大道文化旅游区“第三届五大道赏花节”向游客开放。景区内迎来一路一景的最佳赏花时机,民园广场、庆王府、先农大院等成为游客最集中的区域。在民园广场河北路环廊举办的“创意市集”让市民及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感受到文化创意的精彩。仅清明节三天小长假五大道地区就吸引游客超过13.5万人次。

  “民园广场总用地4.12公顷,总建筑规模7.25万平方米,通过整体提升,将原来单一业态调整为商业、旅游、娱乐、运动等多功能综合体,与周边的庆王府、先农大院等保护利用项目一起,带动五大道地区整体发展。”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为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本市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古树名木等真实的历史遗存予以保护和保留,强化街区特色,同时尊重市场规律,促进了旧城有机更新。”

  据了解,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近年来,本市已经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等30余项保护规划,形成相对完整的保护规划体系。组织开展了中心城区大运河沿线重点地段详细城市设计。编制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方案、完成了全市保护性建筑外业普查,并分两批向社会公布了934座保护性建筑名录。同时,组织蓟州、宝坻等六个涉农区共计12个村庄开展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为传承文脉、留住乡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规划彰显为民情怀

  城市的核心是人,通过科学规划,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城市更有人情味,才能让百姓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本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贴近百姓需求,做好事关群众“衣食住行”的微观规划研究与编制,以规划之为彰显为民情怀。

  近年来,本市紧紧围绕群众身边事,提出了和平区重点地区城市更新、组团级社区“便民行政超市”规划设计、老旧社区补建、加密中心城区地铁、沿街商业建筑退线空间规划设计要求等10项提升城市活力的规划措施,积极促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土地混合利用、构建城市微循环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针对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差、面积小、数量缺等问题,本市规划部门实地走访50多个街道、160个社区,会同民政局、各区政府,对新出让地块周边的老旧社区进行梳理,核查配套服务设施缺失情况,结合出让地块实际补建配套用房,截至目前共规划补建了36处、3.4万平方米社区配套服务用房,解决了涉及周边327个居住组团配套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新。

  2016年1月1日,本市全面启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一步明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和城乡用地分类标准的界定,取消公寓用地、工业研发用地、物流用地等国家标准中未设定的用地类型,将相关用地类型进行归类调整。改变公寓项目管理政策,针对“配套不足”“安全隐患”等问题,严格执行新用地分类标准,一律不再新审批酒店型公寓项目。

  为细化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本市将原属于居住小区级别的社区服务、社区文体、社区商业等5项配套内容下沉至居住组团,按照功能需求进行规划,严禁私自变更使用用途,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此外,还选取试点开展新型社区规划,应用海绵城市、共同管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理念,探索构建绿色、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陈璠)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