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小长假,张小天还是没回成湖北老家。一年多没见父母,他原打算利用这三天假期回去看看,可还是泡了汤。打给母亲的电话中,他回不去的理由,还是那俩字:加班。张小天的遭遇,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时福茂看来,并不新鲜。时福茂调研发现,员工超时工作、微信工作群不分工作日节假日狂轰滥炸,已成为不少企业的常态。(5月2日中国新闻网)
相信像新闻中的主人公张小天一样,将“劳动节”过得“名副其实”的人肯定不在少数。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相应地分给家庭的时间越来越少。加班成了很多人的“家常便饭”,它剥夺着人们的幸福感。据权威机构的调查,72.6%的受访者每周都会超时加班。可见,“超时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亟须根治的“社会病”。拿什么对“超时工作”说不,值得全社会深思和探究。
显然,单靠个体抗议和媒体曝光并不足以彻底解决“超时工作”问题。抵制“超时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然而,要真正将法律落到实处,还需要切实加强执法力度,特别是相关的劳动执法部门要跳出“不告不理”的被动执法模式,采取重点盯防、企业跟踪、抽查等方式,主动出击,依法惩处,为劳动者“撑腰”,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目前在中国,忘我工作的人一般都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而在这种“过劳”为“模”的价值观支配下,一个人若想得到社会的肯定,就必须学会牺牲休息时间,拼命工作。这就在无形中为“超时工作”提供了“温床”。这就要求相关媒体、机构要加强宣传,努力改变这种扭曲错误的价值观,让人们重新审视工作与家庭、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从而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地对“超时工作”说不。
特别要指出的是,目前很多人加班是缘于上班八小时之内的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时间插科打诨,以至“白天沿街走、晚上费灯油”。这就要求广大劳动者要全力干好八小时工作内的本职工作,努力提升工作干劲和效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加班。
工作诚可贵,亲情价更高。希望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用心工作的基础上珍惜家庭和生活,拒绝“超时工作”,进而提升生活幸福感。愿“每天工作八小时”能成为每一位劳动者的生活常态。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