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和平 家国情怀
1941年在耀华学校读书的梁思礼。
天津北方网讯:2016年4月14日,父亲梁思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家人、朋友、同事和许多爱戴、尊敬他的人,留下了无尽的思念。父亲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著名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24年8月24日,他出生于北京,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
父亲与天津有着很深的渊源,天津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身上有着许多明显的天津印记。比如口音,几十年过去了,他仍把“泳”(yong)念成“rong”。天津给他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他对我们说过,童年时代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着他父亲梁启超去小白楼“起士林”吃西餐。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天津度过的。
父亲曾先后就读于天津培植小学、南开中学、耀华学校。在天津,他经历了国破家亡,民族危机的痛苦岁月。他时常跟我们提起1937年夏天,自己亲眼目睹日军飞机轰炸了他心爱的母校南开中学。1941年,父亲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嘉尔顿学院、普渡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先后获得无线电专业学士学位和自动控制硕士、博士学位。1949年9月,在美国求学8年后,当他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便毅然回到新中国,投入祖国建设。1956年9月,作为技术骨干,他调入正在筹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由于工作性质要求严格保密,改革开放之前,对于工作,他在家里从未提过一个字。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干的是什么工作、去了哪里,都一无所知。直到1983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航天部工作,才开始慢慢了解他。2013年,我参加了中国科协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信息采集工程》课题研究,主要是关于梁思礼院士采集小组的活动,对于父亲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以及他本人对国家的贡献,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父亲参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是航天技术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火箭、导弹制导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上,他具有很高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作为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成功研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近程战略导弹东风2号甲捷联惯性制导系统,开辟了地地战略导弹惯性化的道路。在洲际导弹东风5号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研制中,他开创性地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弹上计算机集成电路化等许多科学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制导精度,使洲际导弹能够准确命中目标。为此,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我国火箭、导弹制导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4年8月,梁思礼在耀华中学赵天麟烈士塑像前
那些年,父亲不仅要隐姓埋名,工作压力也非常大。上世纪70年代,他作为副总设计师,带领科研人员研制洲际导弹东风5号。由于“文革”动乱的严重干扰,进度又异常紧张,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碰到的问题非常多。他们连续两次组织大干100天,没日没夜地顶着巨大压力苦干,使他累得便血,住进医院。
当时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有一次,在某基地执行发射任务,他们住在四面透风的平房里,工作间在很深的充满有害气体的地下坑道,没有通风设备。他们每天都长时间坚持工作,直到完成任务。但不管压力有多大,环境有多艰苦,父亲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他说:“自己能亲自参与并亲身经历中国航天事业,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站到了世界的前列,实现了这一代知识分子期望祖国强大的梦想。为了这一伟大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我感到无上光荣。”
爱国、敬业和自强,是梁启超家族家风的核心,也是父亲终生的行为准则。即使在“文革”十年动乱,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即使父亲被扣上“保皇党的孝子贤孙”“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帽子,即使八旬祖母被抄家,生死未卜,即使我们的母亲被隔离审查,而他自己也根本无暇照顾年龄尚小的我们,他依然坚守着对国家、民族的这份责任。
2016年7月,梁思礼之女梁红在北京家中接受采访。
这种责任感也同样深深地感染、激励着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航天事业也曾经历出国热、下海热、外企热等几次人才流失的巨大冲击,各种诱惑、选择也很多。为了父辈开创的航天事业,我自己始终以父亲等老一辈航天人为楷模,坚持工作在卫星控制部件研制一线,义无反顾,一干就是三十余载。我曾亲手将包括北斗导航卫星在内的三十余颗卫星送上太空。这一切都是缘于父亲的示范作用和梁氏家风的影响。
父亲生前常说:“我想,一个人回馈社会,回馈国家,应该大于向社会索取,向国家索取。这个社会才能前进,国家才能强盛。”我们一定会牢记父亲的话,接过父亲手中的火炬,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文作者梁红系梁思礼之女;本文经罗澍伟审核)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