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学子拼插纸质“时光隧道”

来源: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2013-06-13 14:56:17
分享

天大学子拼插纸质“时光隧道”

队员和指导老师展示作品的稳固性

天大学子拼插纸质“时光隧道”

作品模型外侧面图

抛弃了传统建筑堆砌式的建构方法,而将14片扭转的瓦楞纸侧立,并通过插接方式相连接,形成一条蜿蜒数米寓意“时光”的“隧道”。近日,12名来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一年级本科生在第七届同济大学建造节“华城杯”纸板建筑设计建造竞赛上凭借这样一组名为《时•光》的螺旋状纸板建筑作品夺得了该项比赛大学组综合大奖的一等奖。

灵感来自海螺 结构和主题两相呼应

用60张瓦楞纸、麻绳、塑料布、螺钉等规定材料,在8小时的规定时间内,搭建一座可供至少12人居住、结构稳定的临时性纸质建筑,这项竞赛比拼的不仅是学生们的专业能力,更强调“创意无限量”。

“隧道的概念是在构思设计方案之初就确定的。”队员李文爽说,这项比赛对于作品的要求不但是建筑的结构稳定,能满足站、坐、卧等需求,更注重对作品整体效果和所运用的建筑结构的考量。因此,突破传统的建筑结构,创新地设计出一种非常规结构,是队员们寻找设计主题的出发点。“‘时光隧道’恰恰寓意着未知、新奇、探索、创新,用它来作为我们作品的标签再合适不过了。”

围绕这个主题,学生们先后提交了20多个采用不同结构特性的备选方案。在综合考虑了稳定性、空间容纳性、造型美观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后,队员们从海螺的螺旋生长结构中得到了启发,将14片大小不一的拱形纸板稍作扭转形成拱肋,依次竖插进三角型纸筒组成的地基中,拱肋的外部侧面用形似“鱼鳞”的小片插件连接,增强整个建筑的稳定性。

“为了突出我们的灵感来源,我还设计了海螺姑娘的卡通形象作为队标,印在了参赛队服上”。队员祁山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于设计有很强的借鉴参考价值,“我们的作品从外面看上去,遍身鳞片,就像一条穿梭时光隧道的鱼儿;置身其中,又好像走进了光影变幻的神秘空间;从入口一眼看不到头的曲折小路,就像神秘未知的生命旅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呈现在眼前的是什么。”

让队员们高兴的是,这个螺旋结构巧妙而恰当地诠释了“时光隧道”的主题,“建筑结构和造型主题恰好配合起来,很多评委都认为这是我们作品的最大优势和创新。”

拒绝“机械化” 建造全程纯手工

在一年级教学组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具体的设计方案经历了长达三周左右的细化和完善。李文爽说,为了从力学结构上测算出最优化的拱肋弧度,队员们用缩微模型做了近十次的力学实验,“为了确保方案的万无一失,我们不仅做了模型实验,在设计阶段还做了1:1的原比例模型,每片拱肋上的开槽位置也是一位队员花了7个多小时一一计算出来的。”

最大的困难出现在第一次的原比例实验中,队员们刚刚将第一片拱肋扭转立起来时,拱肋顶端就出现了深深的折痕。“纸最大的特点就是难以侧立,而我们的方案恰恰选用了这一特性。如何变纸的这一劣势为优势,确实让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功夫。”李文爽说,队员们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如果每片拱肋都用两张瓦楞纸粘贴,同时利用瓦楞纸的波浪形纹路,一面顺纹、一面逆纹,让两面的纸张纹路形成某个固定角度,就能使力相互消减,从而增强结构的稳固性。“如果没有作原比例实验,也许我们就无法发现这个问题,得奖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提到和其他参赛作品的最大不同时,祁山说:“不同于许多参赛队伍用电脑测算设计、用机械化设备裁切原料,我们在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过程里都坚持不用电脑,而是纯手工制作。”不仅每片拱肋都是队员们边量、边画出来的,每片弧度都不一样的“鱼鳞”插件也是大家一件件计算着做出来的,就连最终的作品说明展示图,也是4、5个队员在牛皮纸板上一笔笔手绘出来的。

“不依赖电脑制作,手绘、手裁,这是设计的基本功。强调手绘等基本功的训练是天大的传统,所以我们也想在这次比赛中把我们学校的传统延续、展示出来。”祁山这样解释他们坚持手工的原因。

经过前期缜密的力学实验、结构细化、方案定型等过程,比赛当天,队员们在濛濛细雨中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将这条“时光隧道”搭建完成。“很多学校是带着裁切好的原材料前去参加比赛的,而我们是在现场从原材料制作开始,一点点搭建起来的。”祁山说,在简单观摩了其他队伍的制作过程后,他就对获奖有了更大把握,“因为我们用心了。”

最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纸房子“时光隧道”以优美的姿态、舒适的室内环境、良好的结构搭建获得了评阅专家的一致好评,赢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通讯员 刘思思)

实习编辑 夏雪

分享

推荐